首页 > 部门动态 > 正文

陆良纺织史话

2016-11-30 16:22:09   来源:曲靖市商务局   


  陆良棉纺织业历史悠久。明代,随着江浙移民迁入,江南纺织技术随之传入。清康熙53年(1714年),河南新安人杜珍,由国子监授任陆凉(良)知州,因政绩卓著而连任两任(每任3年)。他不仅是为民治水(即今杜公河)的清官,还为陆良的纺织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当时陆凉州虽有家庭纺织的传统,但技术落后,质量不高,产量有限。杜珍在任期间提倡革新纺织技术,从河南新乡引进纺织技术,聘请外地技工,改良织机,改进操作方式,其妻亲自纺织,并教民以先进技术,促进了纺织事业的发展。由于织机的改进,纺成之纱,线条均匀,织成之布,丝条紧密,行销邻近各县及昆明等地。“机杼之声,夙夜不辍,民亦赖以为生。”以至后来出现了“无不纺之妇”的情景。道光二十五年《陆凉州志》载:“凉(指陆凉州)有不耕之夫,无不纺之妇。士庶之家,田无一亩,专业纺织,以谋衣食者颇多。””足见当时陆良纺织业之兴盛,以专业纺织谋生者已有相当多的人家了。杜珍离任后,陆良人民为纪念他的功绩,于南门外关圣庙内右侧建杜公祠,并塑其肖像以祭祀。(该祠因失修,已毁)

  继清末纺织业的发展,到民国十年(1921)前后,据陆良史志记载:“全县普就业者,约万余人,耕者占十分之四,纺织者占十分之三。”此时纺织户约2100户,染织户30多户。其产品不仅自给,还远销滇东南诸县。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民族工商业在陆良的兴起,最早的地方工业,就是纺织。民国十七年(1928),马街杨清鸿两兄弟开办了“鸿源织染厂”,有雇员70多人,木织机70多台。几年后,由木机改成高铁机14台。还以鸿源厂为核心,采取由厂家将棉纱发放到户,由分散的织户织出布来交给厂方,领取加工费,这种分散的织布户就有200多户。
继鸿源织染厂之后,陆良县城也开办了几家私营织染厂,如县城南门外的汪达泉,在大觉寺办起了织布厂,有高机十多台。汪泉逝世后,由其子汪德生与申寿堂、孟顺清三人合作办厂。到四十年代初,该厂逐步转归申寿堂一户经营。此时,全县织布户已发展到2800多户,染布户50多户。

  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即 “一化三改造”。申寿堂的织染厂合营后,组建二轻大集体企业——陆良纺织厂。到1954年合作化时,全县有织染职工100多人,男耕女织的农户达3590多户,织机3700多台,年产各色布匹40多万件(土布每件长20市尺,宽口布每件5.市尺)。其产品远销滇东南及黔桂等省区的大部分县市,其收入已成为当时陆良商品经济的一大支柱。至九十年代,陆良纺织厂由曲靖纺织厂兼并成为曲靖纺织厂的一个生产车间。
责任编辑:沈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