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动态 > 正文

"对症下药"--森林马龙建设的接地"良方"

2016-12-30 11:09:02   来源:   
    近年来,马龙区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牢固树立"生态兴则马龙兴"的理念,聚全民之智、举全县之力,以"森林马龙"建设为载体,引领全县生态文明建设,为绿色生态、休闲宜居的新马龙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马龙区"按照"应栽尽栽,全面绿化"的要求,将植树任务细化到各乡(镇、街道)和部门、企业,深入发动干部群众,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森林马龙"建设。本着创建森林城市就是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观,针对农村办"白事"搭建活木"扬旗杆"、用木柴烘烤烟叶、春节砍"靠门松"、生活用柴取暖做饭当燃料"四大痼疾",有的放矢地开出"四剂良方",既维护了群众利益,又保护了森林资源。营造了马龙区人民生态、环保、干净的生活生产方式。
    "钢架旗杆"代替"木制旗杆",杜绝"白事"伐木行为。按照《马龙区殡葬管理实施细则》《马龙区"森林马龙"建设实施方案》的规定,投入资金69.3万元,统一制作钢架旗杆501套发放到每一个自然村,供村民办"白事"免费借用,不再上山砍树。这一创新之举,既满足了农村"白事"扬纸旗风俗的需要,又让办"白事"砍活木的难题迎刃而解。截至目前,"钢架旗杆"累计使用149次,减少林木损失1341株。并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全县党员干部积极带头,广泛开展党员林、巾帼林、双拥林、思亲林、民族团结示范林、企业示范林等建设,不断丰富和拓展植树造林的内涵和形式,努力做到规范化、基地化、科学化和制度化。 
   "煤烤""电烤"代替"柴烤",遏制盗采树木烘烤烟叶行为。为纠正烟农用木柴烘烤烟叶的习惯,马龙区疏堵结合。一方面制定印发《打造森林马龙发展生态烟叶实施方案》,张贴发放《关于禁止采伐林木烘烤烟叶通告》2万份,发放《告烟农通知书》4.9万余份,严格执行"一律用煤用电烤烟、用柴烤烟取消合同"的规定。另一方面引进煤企、鼓励大户从事烤烟用煤经营,拓宽群众购煤渠道,方便群众购煤,降低烟农成本,不让烟农吃亏。目前已引进培育烤烟用煤经营户118户,全县3万余座烤房储备烤烟用煤6.8万余吨。同时,加大电烤房建设力度,全县累计新建电烤房4836座,占比达13.6%。严肃林政案件查处,保持森林资源保护的高压态势,坚持"打、防、控、管"并举,持续深入开展拉网式巡逻,严格依法依规查处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并责令偷砍盗伐者按照"砍一罚十"的规定栽种"悔过林"补植树木,切实提高林业执法的震慑力,全县累计查处涉林案件297起,治安拘留82人,刑事拘留4人,罚款30.2万元,栽种"悔过林"26片1166亩。与此同步的是大力实施人工造林,实行多林种、多树种、多形式、多层次推进造林绿化,形成全民参与、人人动手植树造林的氛围。
    教育与查处并举,逐步摒弃砍"靠门松"旧俗。针对以往春节砍"靠门松"和采青松针铺地导致大量松树损毁的实际,马龙区一方面抓好森林普法教育,让"森林马龙"建设和森林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引导群众崇尚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尽量不砍"靠门松"、不采或少采青松针;另一方面加大对以砍"靠门松"和采青松针为由公开售卖松枝和盗伐林木行为的巡查、查处和市场监管力度,有力地保护了森林资源。2016年猴年春节,马龙区城农贸市场和各乡(镇)集市未出现售卖松枝和松针行为;95%以上的家庭摒弃了砍"靠门松"旧俗。"不砍'靠门松'、齐心护森林"成为马龙人一呼百应的全民之举。让"砍树不会被罚"的愚昧思想和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逐渐消弭。
    大力推广新能源,逐步解决生活用柴问题。努力争取上级支持,整合项目资金20万元,大力推广太阳能在农村的应用和普及,逐步解决生活用柴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农村新安装太阳能200台。加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以"增资源、增活力、增效益"为目标,大力实施天保工程封山育林、低效林改造等林业重点工程,助力"森林马龙"建设快速推进。
    目前,自"森林马龙"建设启动以来,全县实施天保工程封山育林1万亩,完成人工造林7.2万亩,补植补造1.1万亩;群众投工投劳17.4万人次,人均植树50余株;森林管护55.94万亩,人均公园面积11.8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58%,森林覆盖率42.9%。实施包括沈家山森林公园、城区广场、道路、学校、单位、居民小区等在内的一揽子绿化行动,建成绿色校园31个、绿色厂矿区1个、绿色集镇1个、绿色村庄16个、绿色通道976.8公里、绿色屏障6.2928万亩(其中山系林带3.7937万亩、水系林带2.4991万亩),绿化城市面山200亩。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单位43家、省级园林小区9个,全县累计打造县乡村样板74个。打造了"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森林城乡景观。提高了绿化景观档次,美化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形象,优化了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外来企业投资兴业,实现招商、聚才、创业、富民、强县"一举多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