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动态 > 正文

沾益区城商业史话

2017-01-16 15:47:59   来源:   
元朝设交水(今沾益)县治于西平镇。明朝天启三年(1623年),沾益州流官知州驻交水,并筑交水(今沾益)城,周长六百丈,约0.4平方千米。之后,市场发展较快,渐成县域经济中心。天启五年(1625年)移沾益州治于交水城后,一直为州、县府署驻地。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9月8日,徐霞客二入交水,再宿富豪龚起潜家,曾见龚家“演剧于内”,次日重阳,与“主人携菊具酌”,徐霞客畅饮了当地传统的菊花酒,“不觉陶然而卧。”可见此时交水城的商品经济已经发展到相当的程度。
清代之初,沾益商务繁盛。当时为通京大路必经要道,不但县城各街驿店相望,为往来大吏所投宿,即由东门至玉虚宫,街道亦接连不断。所谓八大字号,当铺堆店亦甚繁荣。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归流,宣威沾益分治,改交水县为沾益州。沾益西平镇作为区域性经济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县城商业进一步发展。清末,滇越铁路通后,往来官吏和沿海及内地入滇人员改由越南乘坐火车,外省客商亦逐渐回籍,商业日渐冷落,而城外街道遂弃置不用。
民国初年,沾益城内有手工纺织土布、染布、副食品加工和酿酒等前店后场作坊、座商、和摊贩共百余户,有水桥、东门街、西正街三个市场。1930年前后,有数十户手工织染土布和副食品加工,白酒酿造作坊,几十户商贩,街天上市数千人。1932年,京滇公路通车至沾益,商品运输条件大为改善。
抗战初期,沾益城内只有1100多户人家,主要靠农业耕作为主,根本没有什么大的商业贸易和工坊,市场交易主要以赶街集市为主,每隔三天赶街一天。城内最热闹的十字街周围,也只有几十家小店铺,经营烟、油、酒、日杂百货和食品等,大横街有个小菜市,手工业只一家火柴厂,两家碾米店及木匠铁匠农具加工店等。
1937~1945年间,沾益修建了飞机场,滇黔公路、滇川公路相继建成通车,铺设了米轨铁路,沾益设火车站,由印度经缅甸沿滇缅公路至昆明达终点沾益的中印输油管道,“作油池于龙华寺”。沾益区城成为云南与省外的公路、铁路、航空的重要结点,成为军、商、民物资运输的重要枢纽,更是全国抗战生命线上最繁忙的地区之一。
此期间,大批军政、警宪、商贾、民工、难民等云集沾益;内地沿海机关、学校、工厂迁入滇境,必经沾益;在滇缅公路线和驼峰航线上成百上千辆抢运国际援华物资的汽车白昼不停过往沾益。此期间,机场扩建、修筑铁路、修建中印输油管道、增建房屋等,从各地来了一万多商贩和工人,迁来了十多家建筑施工单位和中国银行、兴文银行、侨民银行等,县政府也号召投资建设龙华路、恒益路和文昌路等,市场迅速繁荣,当时的人口估计达到五万多人。沾益骤然成为长成之区,“飞机场中,玉林山上,时至黄昏,则灯电辉煌,五光十彩,互相掩映,通宵达旦,犹如明星之灿烂焉。” 沾益商业否极泰来。
抗战后期,市区范围超过城区的十倍多,驻沾部队的帐篷,由玉林山、龙华寺、黑泥沟、陆家山、黑桥坡、小河底、望城坡,还连到松林的杨梅山。县城西门外公路两旁临时建盖起小旅店、饭店、汽车修理配件、澡堂浴室、日杂百货店等。龙华路上商号店铺密布,成为闹市中心,商号达123户,摊贩300余人,日上市人数5000人左右,为当时曲靖地区最繁华的市场之一,市场规模及活跃程度一跃而超出曲靖城。1944年,政府成立了新市场委员会,在龙华路辟建新市场,赶集人数有1.5万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
当时最为繁华的龙华路上,有来安、复兴、国泰、太平洋、悦来等50多家旅社,饭馆集中了各地的菜系菜味,有鸿光楼、天福斋、天香楼、三六九、广州饭店、榕园酒家等100多家,清真食馆一家,小吃店25家,甜食店4个,1家“白雪饮冰室”。金店有“老天宝”、“天成”、“天顺”等9家,日用百货香烟店有几百家,卖酱菜的铺面20多家。还有十多家专卖美军招待所拿出来的衣物用品、香烟罐头等。城内有十几家盐商,贩米的多是行商用马驮来,坐商只有福顺米行一户,布匹有二十个布摊,多是山东人经营,文昌街有一个大菜市场很是热闹,所需之物都可以买到。还有“华清”和“温泉”两家浴室,服务项目有修脚、擦背等,有理发店12户,照相馆1家等等。
娱乐是商业城市兴衰的一大标志。在经济繁荣的同时,为了满足人们文化生活的需求,一些商界老板和资金雄厚的外省人,办起了文化娱乐休闲场所。1942年,一个外省人在龙华路开办 “沾益书场”。设有演唱舞台,观众席一百多个,既有说书讲故事,也有歌舞、相声、话剧等,是一个综合性的娱乐场所。另一位外省老板,也开办了一个有一百多个观众席的杂剧院,除演出一些传统的杂剧、武术外,还表演大型魔术,场场满座。1943年,沾益这个小县城发展更快,已有“小昆明”之称。几个外省老板与地方有关人士合作,在龙华路交叉口的中心地段,开设了“时代大剧院”,这个剧院有完整的舞台设备,观众席位数百个,配有全套京剧班子,专门演出传统的古典京剧,昆明一些大剧院较有名气的演员,随时都应邀赴沾益演出,从而满足了一些较高层次人群和京剧爱好者的追求。接近抗战胜利时,又一外省老板与地方的一些官绅,入股筹建了“开明电影院”,影院设在真武观寺院的大雄宝殿内,即把殿内的菩萨拆除,整修成一个可容纳数百人的影院大厅,首次公映影片“武则天登位”,这也是沾益区城的第一家电影院。
沾益城二三十家茶馆,既有本地人和外地人单独开办的,也有本地人和外地人联合开办的,一半以上是“文艺茶馆”。他们在茶馆的一角,设上一个可容纳二三人的小台,摆上一张桌子。演唱的人,只要带上所需的一点简单乐器或道具,即可登台演唱。在这些茶馆里,有老板邀请来的固定演唱艺人,也有流动卖艺的,表演的节目五花八门,却也十分新颖,有说书讲故事,有表演山东快书、河南坠子、河北梆子、凤阳花鼓的,也有广东音乐演奏以及川剧、京剧的清唱……当时,比较有名、生意最好的有夜来香茶馆、大家乐茶馆、得胜茶馆。
夜来香茶馆。1943年3月,钱全利用自己在龙华路街面上刚建起的一幢土木结构房子开起了茶馆,取名为“夜来香”,楼上楼下能摆放十张方桌。钱全的儿子钱祖才学过电工,他自己用发电机发电,每天晚上灯火通明,热闹非凡,生意特别兴旺。茶馆开张两个月后的一天,来了一位河北说书的人,他跟钱老板商量,先试讲三天,若听众多就住下来,讲一年两年都行。第二天,招牌挂了出来:廖以公先生从河北来此地说书,第一部《三国演义》,第二部《火烧剑仙楼》,第三部《雍正剑侠》。到了晚上,茶馆爆满。就这样,廖以公在沾益一住就是5年。夜来香茶馆有对联一幅:
夜来香茶品一口,忘苦、忘累、忘去乡愁;
惊堂木板响三下,有喜、有乐、有了春秋。
“大家乐”茶馆是河南人张成开的。1944年底,张成从北方来到沾益,身无分文,在河南老乡的帮助下,他在文昌路口,即现在的铁路地道口附近租房子开起了茶馆,茶馆设在二楼,有70多平方米。茶馆刚开张时,生意不大好。1945年初,茶馆来了一位说书先生,姓宗名青云,操一口河南腔。第二天,茶馆门前挂出一块招牌:河南坠子、评书大师宗青云先生来沾献艺,欢迎光临。第一本书说的是《大八义》,第一天晚上,听书的闲客不多,第二天、第三天之后,茶客爆满,就这样,宗青云在沾益说书长达5年多。宗先生的河南坠子评书相当有特色,坠子胡琴式样仿二胡,弓长杆也长,演奏时就像一个人在说话和唱歌一样。宗先生说得细腻生动,唱得字正腔圆,最拿手的是《大八义》、《小八义》、《穿金宝扇》、《三国演义》、《水浒》等等。
得胜茶馆坐落在龙华路中段。1944年底,赵得胜从山东躲避战乱不到沾益,在老乡的帮助下租房开起了茶馆,以自己的名字取名为“得胜茶馆”。这里是沾益的黄金地段,赵得胜为了把生意做得更红火,于1945年初到昆明特邀瞿星斋先生来茶馆说书。瞿星斋是北京人。他在沾益说书很有名气,技艺高超,艺术感染力极强,颇受人们的欢迎。他说得最多的是《康熙剑侠》、《七剑十三侠》、《说唐》、《穿金宝扇》、《三国演义》等。茶馆有对联一幅:
你得胜,他得胜,老百姓得什么?
今日茶,明日茶,得胜楼茶最香!
1945年9月后,西平镇失去抗战中的特殊地位,美军撤离回国,国民政府在沾益的临时机构撤销,外籍人员及难民返乡,这个闻名中外的边城,畸形繁荣的市场迅速衰落。并且遗留下来一些严重危害社会安宁与稳定的社会丑恶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过中共沾益区委宣传部部长、公安局长的段季远先生在《沾益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缉毒禁娼斗争》一文中写道:沾益区城原来的群众基础也很差,多系抗日战争以来流亡来滇的失意军人、伤兵、国民党的卸任官员、商人等,常住人口中,全国二十八省的人都有。由于旧中国的畸形发展,造成沾益区城的虚假繁荣,龙华路两旁的酒巴、舞厅、茶馆旅社、花柳病诊所林立,来往车辆及流动人口很多,灯红酒绿,沿街都能听到从喇叭里传来的靡靡之音,过往行人奇形怪状,南腔北调,不像其它县城还能看到古朴之风,市面显得十分繁华而又令人作呕,成为烟毒、娼妓、流氓、阿飞、乞丐、小偷的滋生地。据知情人反映,沾益区城的妓女有300多,小偷500多,无业游民1000多,烟馆到处都有,毒品交易几乎是半公开的,抓吃骗赖、寻衅肇事的现象随处可见。
然而,沾益西平镇作为两条中原入滇的交通大动脉(滇黔公路、滇川公路)的交汇之地,业已形成的交通运输网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云南全省商品运输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1950年始,时云南省商业厅、供销社及省级各专业商业公司在此设立的转运站、批发站、供应站等多达5家,过往客商较多,市场逐步恢复繁荣。
责任编辑:浦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