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动态 > 正文

曲靖市2017上半年农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2017-07-25 10:50:36   来源:曲靖市统计局   
  今年上半年,曲靖市各级党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强农、协调惠农、绿色兴农、开放助农、共享富农”发展理念,围绕“打造云南重要的产业型、生态型、效益型现代农业生产加工基地和农业强市总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以农产品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抓实高原粮仓、做优特色经作、做强山地牧业、做大淡水渔业,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上半年农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一、上半年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一)农村经济平稳增长,产业结构优化。
  据统计: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81.00亿元,可比增幅5.1%,低于全省0.1个比分点。实现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87.95亿元,可比增速5.1%,与全省持平。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86.62亿元,可比增速5.1%,与全省持平。三个指标分别比一季度高0.9、0.8和0.8个百分点,比2016年上半年低0.4、高0.1、0.1个百分点。
  从产业结构看,在总量稳步增加的同时,一是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一产增加值(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0.7%,比上年降低0.7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为5.7%,拉动GDP增长0.54个百分点。二是五业比重结构逐步得到调整。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比重为:17.94、3.50、74.13、3.2、1.22,农业、林业、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比上年增加0.06、0.07、0.23和0.03个百分点,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0.41个百分点。
  (二)小春粮油稳产连丰,民生基础稳定。
  去冬今春以来,在政策促动、工作推动下,小春作物种植面积稳步增长,又逢良好的气候条件,全市小春粮油生产喜获丰收,粮食安全工作开局良好。
  据初步统计,曲靖市2017年小春粮食播种面积255.43万亩,比上年同期增加4.84万亩,增1.9%;粮食总产47.2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99万吨,增4.4%。单产184.94公斤,比上年增加4.38公斤,增2.4%。冬油菜籽播种面积128.97万亩,比上年同期增加2.32万亩,增1.83%;产量21.7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5577吨,增2.63%。单产168.52,同比增0.8%。粮油实现产值18.75亿元。
  (三)做强山地牧业,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
按照市委、市政府稳步发展生猪、加快发展牛羊的思路,全市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从严从实抓好畜产品生产监管,从而促进山地牧业良性调整、快速发展。上半年,全市实现牧业产值134.1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5.2%。
  1.畜禽出栏稳步增长。据统计,2017年上半年,全市生生猪出栏841.76万头,同比增长4.55%;牛出栏49.94万头,同比增长5.91%;羊出栏130.59万只,同比增长3.59%;家禽出栏1916.71万只,同比增长5.38%。
  2.肉、蛋保持稳定增长,奶产品、蚕茧略有下降。资料显示:1-6月,全市肉产量96.63万吨,同比增长4.86%;全市牛奶产量达到0.90万吨,同比下降3.6%;禽蛋产量达到3.9万吨,同比增长3.52%;由于部分县市区的蚕茧要到三季度才有收获,故上半年全市蚕茧产量1620吨,同比下降43.47%。
  (四)特色作物快速发展,经济效益凸显。
  顺应市场对精品优质高端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抓住产业融合发展机遇,加快麒麟、陆良、宣威、师宗、沾益、马龙等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依托蔬菜产业基础设施配套大力发展蔬菜冷链物流体系,不断加快发展外销型、精品型、标准型和特色型蔬菜,做大做强蔬菜产业。上半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为106.93万亩,同比增长1.91%;产量130.45万吨,同比增长4.94%。实现产值12.3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5.2%。
  (五)创建示范养殖场,渔业稳步增长。
  近年来,全市大力发展特色效益渔业,突出“一热一冷一土”三条鱼,开展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在全市推广罗平“八化同步”发展高原生态渔业健康养殖经验。依托金沙江流域高价值、高品质水产品优势产业带、南部热区电站库区罗非鱼出口优势产业带和滇中大宗淡水产品优势产业带,引进和培育强势经营主体,突出外向型渔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实现鱼产品、鱼品种、鱼品牌、鱼产地“走出去”,促进渔业更好发展。据统计,2017年上半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6.55万吨,同比增长31.36%;实现渔业产值5.7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3.9%。
  (六)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
  2017年上半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456元,增长9.5%,比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1.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个百分点,与全省持平。
  二、上半年农业经济稳步增长的主要因素
  (一)气候的促收作用。1-6月全市降水调匀、温度偏高、日照较好,在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整体雨热均衡,温光水充足,对主要秋粮作物的苗齐苗壮和生长十分有利。据气象部门1-6月统计数据显示,1月全市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二高值,良好的光热条件极大满足了夏收作物生长的热量需求。2月出现的倒春寒天气。由于防控措施得当,所以并没有对农作物造成不利影响。3月我市出现了多次明显、大范围的降水天气过程,大部地区降水充足且无明显低温,气象条件对夏收作物产量、质量形成和秋收旱作播种十分有利。而5月下旬及6月上旬我市大部地区热量充足、降水偏少,对夏粮成熟收获提供了便利条件。所以,较好的气候条件为小春的丰产丰收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农产品价格促动作用。上半年我市的生猪价格逐步回落,但猪粮比价处于5.5∶1—5.8∶1之间,这是我省生猪生产盈亏平衡点。虽然价格下降至15元/公斤以下,但猪粮比仍处于绿色区域,说明肥猪价格处于正常状态,加上牛羊价格小幅波动,大部分农产品价格稳中有升,在某种程度上促动了农村经济、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
  (三)政策拉动作用。多年来,曲靖市坚持把种粮补贴、生猪调出大县资金补贴作为鼓励调动农民种粮、养殖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抓紧抓实。
  一是产粮大县奖补资金。2016年全市8个产粮大县共获奖补资金14513万元,比2015年11468万元增加了3045万元,同比增26.55%,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陆良和师宗获中央财政新增千亿斤粮食项目资金3800万元,同比增26.67%。还获得部级粮食绿色高产高效整建制项目资金和省级财政农业生产发展专项(种植业类)资金7421.21万元。师宗、罗平、富源获得产油大县奖励资及项目资金2820万元。
  二是生猪调出大县奖补资金。2016年全市麒麟、陆良、宣威、富源、会泽、沾益、师宗、罗平8个县(市)区继续获得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补助5364万元。这些奖补资金及时的通过“一折通”兑付到农户手中,全市共兑现惠农资金67009.5万元,其中:农作物良种补贴10127.5万元,农资综合补贴53992万元,种粮直补2890万元。充分保护农民种粮、养殖积极性,解决农民后顾之忧。
  (四)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多年来我市大力发展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形成了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五)高原特色产业的拉动作用。在曲靖各地,通过土地流转,从各种绿色生态蔬菜到金银花、石斛、玛卡等中药材,从葡萄、蓝莓等水果到食用玫瑰、大花蕙兰等花卉,一批绿色特色产业正在兴起壮大。
  三、当前农业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生猪价格近期明显下降,养猪业全面敲响警钟。上半年,生猪价格明显下降,牛羊肉价格小幅波动。根据全市9县(市)区每周畜产品价格报表调查统计,6月28日第26周全市价格(9县市区平均值):肥猪每公斤14.26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每公斤减少6.25元,减30.47%;仔猪每公斤34.20元,同比每公斤减少6.97元,减16.93%;猪肉每公斤27.28元,同比每公斤减少5.25元,减16.14%;活鸡每公斤17.16元,同比每公斤减少2.04元,减10.63%;鸡蛋每公斤8.98元,同比每公斤减少2.40元,减21.09%;牛肉每公斤71.50元,同比每公斤增加1.61元,增2.30%;羊肉每公斤76.49元,同比每公斤减少3.84元,减4.78%;玉米每公斤1.89元,同比每公斤减少0.01元,减0.53%;目前,粮猪比为7.54∶1。处于5.5∶1—5.8∶1我省生猪生产盈亏平衡点之间。虽然价格下降至15元/公斤以下,但猪粮比仍处于绿色区域,说明肥猪价格处于正常状态。但因为前期仔猪价格偏高,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养殖户的收益。使养殖户养殖信心明显降低,农民收入增加受到一定影响。
  (二)农业配套体系建设及市场体系不健全。由于农村市场发育尚不成熟、信息渠道不畅,农民无法正确分析各种农产品市场供求形势、价格走势,农户对来年种什么,绝大部分是根据当年的市场行情决定,具有盲目性,因而农户种植结构调整变动不大,继续传统农业的耕作。另外动植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科技培训和疫病监测预警防控体系建设力度不够,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突出。随着消费水平提高和观念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日益受到广泛关注。虽然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还存在作为生产主体的农民量大面广,市场监管难度大;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程度低,环节多、链条长、安全隐患多;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滞后,监管体系不健全,协调机制不完善等。
  (四)农民持续增收的空间有限。虽然国家近年来制定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和市场调控机制,但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远高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利润受到挤压,再加上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卖难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些对农民持续增收都有较大影响。
  四、建议
  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的来源,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针对农产品市场波动和农民收入徘徊风险加大的情况,迫切需要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一)在实现农业稳定发展问题上:一要千方百计抓好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切实抓紧做好大春农作物的管理为全年粮食及主要农产品丰收打下坚实基础;二要在稳定农产品市场、实施更加有效地强农惠农政策和提高农业抗灾抗病能力等方面加强工作;三要加强农产品市场监测,做好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能力预警,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及时调控农产品市场,促进农产品市场供求平衡;四要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增加农业补贴,稳定和保护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五要发挥农业科技支撑作用,促进农业高产高效。加强灾害预警,提高抗灾减灾能力。
  (二)在农民增收问题上:一要开展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就业能力;二要加大转移就业力度,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三要大力支持农民创业,提高农民创收能力;四要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五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获得最基本的社会福利。
  (三)在优化服务上,帮助涉农企业共渡难关:一要使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和扩大农产品市场销售的动力继续增强;二要在资金支持、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企业更多的关心,更大的支持,帮助企业共渡过难关。三要以增值税转型改革为契机,切实督促企业加强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四)在粮食生产上,培育稳定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构建稳定粮食增产的长效机制,确保粮食安全:一要改善农业设施和技术装备,使生产能力切实有所提高;二要不断推动科技进步,让先进的农业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三要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而,保持粮食持续稳定增长。
  (五)在生猪养殖业上:一要强化金融扶持,帮助养殖户渡过难关。避免再度出现“肉贵伤民,猪贱伤农”的状况;二要应适当调整生猪补贴政策,向规模相对较小的养殖户倾斜,以保护其积极性,确保农民增收。三要加快特色畜牧业的发展,走多元化的畜牧业发展道路。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畜牧业,帮助农民实现可持续增收。四是针对近期持续下降的生猪价格,广大养殖户来要保持能繁母猪存栏基本稳定,控制养殖规模,提高管理能力,降低养殖成本,适度补栏,保持一定的利润空间。规模养殖户来要坚持自繁自养,减少疫病传播;稳定能繁母猪存栏数,淘汰劣质母猪和低产母猪,适当补充后备母猪,优化母猪猪群结构,稳定母猪的基本保有量,保持生猪生产能力。总之,生猪养殖户要合理调整生猪生产结构,避免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局面出现,以保证养殖有盈利和猪肉市场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