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动态 > 正文

让民间刺绣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记麒麟区东山镇大罗白村绣娘张吉花

2017-10-20 09:49:30   来源:   
 
董家聪
 
        “现在我手下有170多位绣娘,本地、外地都有人找我们做刺绣。”张吉花笑盈盈地说。记者在麒麟区东山镇拖古村委会大罗白村绣娘张吉花家里,看到墙上挂满了精致的绣品,因为经常有人来家里购买,她的家里到处摆满了充满民族风情的绣品。
        张吉花的刺绣很有名气,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她带出了一批绣娘。“我设计好的服装款式上刺绣会有很多部分,我细分后交给大家,让她们各自负责一部分。”大家晚上做完农活后,没事都会到张吉花家里,一起讨论怎么提高刺绣水平。刺绣根据花色、工艺繁复的不同,每个部分的价格不一样,有20—30元的,也有300—400元的。绣娘们绣好以后,统一交给张吉花,她再将每个部分组装起来。
       有农活的时候做活,空闲的时候刺绣。本来只是想利用农闲时候做点副业,但如今,在张吉花带领下,“东山绣”渐渐有了知名度,大家的刺绣也越做也好,不少人找她们下订单。
       “我们的服饰全由手工缝制,机器缝制的跟手工相比有很大区别,手工缝制的色彩更丰满,层次感更强,就算洗几次也不会褪色。”张吉花说,因为手工缝制所耗时间更长,每件服饰的价格比一般的服装要高。每位绣娘的针线活都不同,做出的民族服饰也更特别,即便是同一个绣娘,所负责的刺绣部分每次绣出来都不会完全一样。“有些绣娘在外面打工,我就做好样本,用快递给她们邮过去,她们做好以后再发回来给我。”因为手艺好,来找张吉花和绣娘们订做衣服的人越来越多。“广州、深圳一些大城市的文工团会跟我们下订单,他们要求比较高,我们做得也更仔细。”在张吉花的带领下,每位绣娘利用空闲时间刺绣,一个月能为家里挣1000多元的补贴。
       目前,东山镇“东山绣”彝族刺绣有代表性的服饰服装、背兜、壁挂、围巾、手链、茶杯垫等绣品已发展到6个系列20多个产品,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东山绣”已具备民族风情观光体验游潜力。
       麒麟区东山镇拖古村委会地处麒麟区东南部,距离麒麟城区62公里。拖古村委会大罗白村共有60户,280人,土地宽广,地势平坦,以烤烟、蚕桑、粮食、畜牧等农业生产为主。
       东山镇拖古村据记载已有四五百年历史,全村几乎全部是彝族,因此民族手工艺文化底蕴浓厚,养育了众多民族民间艺人,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先民们创造的无穷内涵,民间刺绣手工艺尤为突出,妇女个个都会刺绣。自古有“不长树的山不算山,不会绣花的女子不算彝家女”的古训。东山镇彝族村的女子,用一双双灵巧的手,白天黑夜,千针万线,漂亮的花朵在她们的手中渐渐开放时,对未来的憧憬也随之盛开。五六岁的女孩子便开始学习挑花刺绣,到了十几岁就要自己缝制衣服和鞋子。彝族女子擅长刺绣,五彩斑斓的服饰显示着精深的刺绣技艺。银光闪闪,绣花簇簇的满襟大围腰,绣满鲜艳花朵、别致精巧的花鞋,做工精美的头帕、飘带等,都显示着彝族女子的心灵手巧。用以放花线、花边及各种绣制图案。
       在拖古村委会大罗白彝族村寨里,有这样一个巧女子,她从小受母亲及家庭长辈的影响,非常喜欢针线活,大人在一边绣,她就跟着在一旁学,心灵手巧的她通过自身的努力很快掌握了少数民族彝族刺绣的针法技巧,由于她的绣品功底深厚,绣艺精湛,曾多次受到外界的一致好评。她,心灵手巧,缝制工艺精湛,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发家致富,她就是张吉花。
  起初,她只是试着用自己会的手艺缝制一些彝族风格的枕巾、荷包、鞋垫拿到市场上卖,没想到,由于她的刺绣产品纹饰美丽、做工精细,价格公道,一上市就受到人们的喜爱,产品销售一空,一次次的成功是对张吉花付出的肯定,使她信心倍增。于是她就尝试着扩大了规模,不仅做枕巾、鞋垫等生活用品,还做了彝族传统服饰,由于产品质量好、做工好,许多顾客都是慕名而来,产品供不应求。久而久之她一个人忙不过来,就把刺绣工艺教给村里的姐妹,让她们帮忙刺绣,自己主要做成衣,姐妹们绣好后再拿到她家里,随后根据刺绣的量付给她们一定的报酬。这样不仅减轻了自己的负担,也带动了村内40多名妇女同胞致富。张吉花富裕了,但她没有忘记村里的姐妹们,她说:“我现在的日子比姐妹们好过一点了,但我没有忘记自己穷苦的日子,更忘不了村里的乡亲们,我能帮他们就尽量帮,但我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希望政府能帮助一下大家,让大家都过得幸福快乐。”多么朴实的话啊!张吉花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她不仅无私地把自己多年来摸索出的刺绣技法、花样教给村里的姐妹们,把小的刺绣品拿给姐妹们绣,对于村里腿脚不便的姐妹,她还主动上门教刺绣技法,还把需要的针、线、布等原材料送到她们的家里。张吉花只是生活在我们百姓中的平凡人,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很多难能可贵的品质。
       据她本人介绍,她从事刺绣已有近30年了,她的大部分刺绣作品手工精细,而且服饰花色多样,有公鸡帽、短乡花衣、马缨花绒球饰辍帽等民族配饰和彝族童装、中年装、青年装、老年装。这些服饰都是通过村里的彝族妇女通过剪纸、绘画等形式,把山茶花、牡丹花、蝴蝶、老虎、老鹰、方字等图腾崇拜的图案两级在头饰、服饰和鞋子上或绣作装饰品、手工艺品。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民间手工绣品逐步升值,众多高端消费群体成为传统工艺品的消费主体,改良与革新的民族手工艺逐渐成为大众的、时髦的,民间手工艺刺绣工艺品将在传统与艺术的结合中实现最大价值。张吉花看到了民间刺绣手工艺品的发展前景,将自家的房子腾出3间,组织本村和周边村里的妇女于2004年成立了刺绣合作社,投入到彝族刺绣产业的发展中。因地制宜的开展刺绣技术培训,张吉花把文化素质高、观念新、刺绣技术精湛的妇女选为骨干,亲自指导技艺,现在主要培养的传承人有刘琼仙、张竹芬等5人。刺绣合作社也由刚成立时的不足20人发展到现在的70余人,年产值20余万元。在2015年度被市妇联表彰为“三八”“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绣品获“巧女子手工艺作品展”二等奖;在参加文博会展,她本人也被树立为麒麟区带头致富的典型,多次受到市、区政府表彰,先后当选为麒麟区三届、四届人大代表。
       张吉花不仅为拖古村的广大妇女提供了一个发挥自身特长的舞台,而且还有效解决了民族传统刺绣的传承问题,随着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传统的民族民间刺绣品从民间走向大众、走向市场,在传统与时尚的结合中成为商品、艺术品。彝族刺绣手工艺是优化环境的产业,当地妇女在参与刺绣工艺品制作的过程中,使自己的艺术审美的情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高,从而使这些刺绣工艺制品在充分发挥装饰实用、美化人们生活环境的功能中实现经济效益。一是有效地传承了民族文化和民族民间刺绣技艺;二是一种文化活动,使广大农村妇女在通过参与这种文化活动的同时,也把民间刺绣的技术及文化流传给一辈辈后人;三是增收致富,随着刺绣产品的销路越来越广阔,现已远销国内外,经常有外地商家前来专门订购,为东山的刺绣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借此契机,把传统刺绣文化技术知识与现代刺绣文化技术结合起来,积极研究推广新产品,使产品不断推陈换新,通过探索、积累与市场对接起来,进一步提升刺绣产品质量,为村民增收致富谋求了一条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