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动态 > 正文

猫耳斗:活色生香里藏厚重

2017-11-23 15:39:53   来源:曲靖商务杂志   
       “猫耳斗,家家有,好吃烟,好打狗。”
       这是宣威人对“猫耳斗”最亲密的歌谣,也是对这一项独特手工艺品最通俗的认知。
       猫耳斗是吸食旱烟的烟具,因烟锅的斗部形如猫耳而得名。宣威人素有吸食旱烟(也称草烟或叶子烟)的习惯。过去由于人烟稀少、山高林密,人们出行时常受到野兽、草寇的侵袭,因此男人出门时往往都把大猫耳斗提在手中,既可吸烟,也是再称手不过的防身武器。猫耳斗逐渐成为当地人们生活中的一个常用物品,这一项传统手工艺也被世代传承下来。
       小村落的“绝活”
       在宣威市龙场镇一个叫小营上村的小村落里,有着始于清朝光绪年间的“猫耳斗”制作工艺。这门独特而古老的手工烟斗制作工艺,在小营上村李姓人家的传承下,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在小营上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存勋父子的技艺最具代表性。据李存勋介绍,他家制作“猫耳斗”己传五代,有百年历史,他是第五代传人。他们所制作的“猫耳斗”,因其精湛的手艺、精致的纹理图案而闻名,受到很多人的青睐。
       李存勋说,“猫耳斗整个生产工艺流程比较复杂,制作精细,图案设计及金属配比全凭我们的经验和感觉,没有固定模式,制作一根猫耳斗往往需要四、五天甚至更长时间。每一个部件制作中稍有疏忽,都可能出现次品甚至废品。”   
       猫耳斗主要由烟杆和铜部件组成,主要原材料是乌木和铜。一支做工精美的猫耳斗,它的制作工艺是一个极其讲究而细致的纯手工活计。
       对于烟杆,主要选择极其珍贵的乌木作为原材料。乌木大多生长在河谷地带的悬崖石缝中,需要生长50年以上,木质坚硬,色泽乌黑,去皮刨光后可见环状的天然花纹,俗称牛胁巴花,纹理清晰古雅,质地沉实厚重。也可用胭脂木、金丝楠木、鸡翅木、小叶紫檀、榧木等。
       他说,“我们把收集到的原材料阴干后,经挖斗、搂空、刨光、雕饰、上油后制成烟锅杆。然后在烟杆的前端和斗部分别包上加工雕饰好的铜皮饰品。配上铜制烟嘴,錾上花纹,钻上拴链子的小孔,连接烟杆就做成了。”
       而制作“猫耳斗”难度最大的就是铜活,铜活的加工技艺,可以称得上是一绝。
       据他介绍,“猫耳斗”铜活从压铜皮、卷筒、打磨、抛光、錾花、接烟嘴、包烟斗等有几十道工序,全部是纯手工制作,其中以錾花最显功夫。要在烟嘴、烟斗的铜皮上錾出各种细碎而精致的花纹,难度等同于“桃核刻舟”。
       錾花时,花纹由加工者自行设计,经一锤一錾一点,形成由无数点线组成规则的几何图形和麦穗、花草等图案。同时,为追求颜色变化,又在白铜上镂槽,然后用红铜丝镶嵌上去,经高温熔铸、磨平后,红白相间浑然一体,相映成趣而且永不褪色。
       李存勋告诉记者,铜饰造型对工匠的手工技术要求极为严格,做学徒的时候,有不少人就是在这一道工序上学不到家,最终放弃了。
    传承还需共行
       作为非遗的传承人,李存勋感到自豪的同时也很欣慰。一方面这一项独特的技艺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是对他们手艺的肯定。但是,当面向市场、面临传承时,这一技艺也和其他一些非遗项目一样面临着难题。
       “现在的猫耳斗是非遗产品,我们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来销售,大部分人主要买来收藏。”李存勋对记者说,“我们最大的‘猫耳斗’有8公斤,1.2米长,现在可以卖到1万多块钱,而小一点的也能卖到300元钱一支。”
       与价钱相对应的,是李存勋付出的制作时间。最大的“猫耳斗”他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加工制作好,而最小的也用了四天的时间。
       精雕细磨出精品,猫耳斗有极大地收藏价值,但却不能大量生产,用“绝活”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这大概是“猫耳斗”传统手工技艺自身存在的矛盾和纠结。
        “猫耳斗”工艺制作均以家庭作坊为主,传承方式基本是口传心授,主要靠父传子、兄传弟的方式在家庭中代代相传。
       正是这样一种运作模式决定了“猫耳斗”多年来一直未形成规模化生产。李存勋告诉记者,这样纯手工的制作生产效率低,但是要形成规模化生产投资太大,在操作过程中机械化的东西根本用不上,所以自己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而令他更担心的是对这一项技艺的传承。由于过去很长时间内制作“猫耳斗”的经济效益不好,很多人都不愿意学。并且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在作坊里工作的时间太长,很多年轻人吃不了这份苦,也不愿意学。
       李存勋说,“制作猫耳斗的手艺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希望在自己这一代后不要失传。”让“猫耳斗”继续活色生香,非遗传承还需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