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动态 > 正文

奔涌,在珠江之源 ——走笔曲靖脱贫

2017-12-11 09:38:28   来源:   



每年冬春季节二三月间,曲靖市罗平县境内100余万亩油菜花恣意绽放,房前屋后、山间田野、溪岸沟堤,一望的金色春景。截至2017年已连续成功举办19届的油菜花文化旅游节,成为罗平一张亮丽的名片,打开了罗平通往世界的大门。毛虹 摄


珠江之源曲靖,云南省第二大城市,素有“滇黔锁钥”“入滇门户”“云南咽喉”之称。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曲靖是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节点,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泛珠三角区域合作、长江经济带的重点开发区,也是全球最大的优质烤烟基地、亚洲最大的锌锗冶炼基地。

曲靖物产丰美、人杰地灵,然而山高林密、生态淳朴也曾带来经济发展的困扰。曲靖是云南省贫困大市,贫困人口居全省第二位,全省每7个贫困人口中曲靖就占1个。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成本高,减贫任务十分艰巨。2012年以来,曲靖市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75.5亿元,减少农村贫困人口69.98万人。特别是2016年,曲靖通过采取系列行之有效地措施,实现了10个贫困乡镇、133个贫困村如期脱贫出列,14.98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走进新时代,曲靖——珠江源头,正奔涌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热流。

巨变

这是曲靖“脱贫”的几个典型案例。

沾益区炎方乡来远铺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贷款第一村”:那时全村70%的人家都不同程度负债,全村欠债总额上千万元,“荞杆垫大路,小伙难娶妻”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如今,来远铺可是大不同:产业来了,路好走了,树绿了、人笑了,村里人不往外跑了,全村新房率达到90%以上,小轿车早已不是稀罕物,村里人的银行存款总额达2000万元以上,来远铺村成了炎方乡当之无愧的“存款第一村”!

罗平县地处滇、桂、黔三省区接合部,是云南省12个率先脱贫摘帽攻坚县之一。在罗平县长底乡补笼村,“白墙坡屋顶、穿斗小青瓦、坡上经果园”的布依族传统特色民居让人倍感清新。而此前,补笼村村民由于发展缺乏支撑,长期被贫困束缚。如今,村民们显得格外精神,忙着自己心中要办的“大事”:春节前把自家房屋建好,开客栈和农家乐迎接游客。

会泽县待补镇由于地处冷凉高寒山区,农业产业发展滞后。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000多元。贫穷和落后,一度是待补充满苦涩和尴尬的标签。“以前装着几块钱,捏出汗来都舍不得使;现在在家门口打工每年就有万多块的收入,赶个街想吃什么就买。”待补镇糯租村村民朱兴跃指着不远处的两层小洋房高兴地说,“瞧,那就是我家去年盖的新房子。”

在罗平县老厂乡法乃村委会叠水村,村民们正憧憬着“通村路”的通车。这个村里有一种甜、大、水、香的桃子,市场上难得一见。过去由于道路没有硬化覆盖,桃子只能在村里买,1元一斤;运到集镇卖,售价可比村里高四五倍。“通村路”即将修好,村民终于可以一车车将桃子运出山了。

在曲靖,像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近年来,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基本遵循,曲靖全市上下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的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极端重要位置,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脱贫攻坚作为发展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重大的政治责任和战略性任务牢牢抓在手上,以强烈的责任担当、超常的思路举措,全面部署、高位推动、全力推进,坚决打赢一场脱贫攻坚战,让珠江之源发生巨变,让曲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履更加坚定、沉稳。

求变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曲靖市委、市政府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实行党政“一把手”双组长负责制,成立指挥部、作战部,强化组织领导,坚持示范引领,精心谋划部署,聚力推进工作,形成全市脱贫攻坚“一盘棋”的工作格局。

曲靖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改革方向,强化顶层设计,按照管用实用的原则,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以《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为统领的17项行业精准扶贫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和17项工作机制等“1+17+17”脱贫攻坚政策体系,打出了一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组合拳”。各地结合实际,聚焦难点、突出重点,因地制宜打造脱贫攻坚政策措施的“加强版”、“升级版”和“创新版”。把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责任全部细化到年度、到部门、到村、到户、到人,各项政策措施针对性强、覆盖面广、精准度高。把脱贫攻坚政策措施具体化、项目化、资金化、责任化,逐级编制“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重要内容。

为解决以往挂钩扶贫中挂而不帮、帮而不扶、扶而不实的问题,曲靖还下派675支驻村扶贫工作队、3566名干部、642名第一书记,省、市、县、乡2936个单位8万多名领导干部职工与建档立卡贫困乡、村、户全部挂上钩、结成对,实现“挂包帮”全覆盖,共落实各类帮扶资金5.5亿元。

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中,曲靖咬定“精准”二字不放松,缺什么补什么,每个项目、每笔投资都与贫困人数相结合,和贫困人口脱贫挂上钩,每项措施用多少钱、解决多少人、解决谁,都做到清晰、准确、可核查,切实把扶贫资金用于真正需要脱贫的人身上,切实解决与脱贫息息相关的问题。在特色产业脱贫上,把产业扶贫作为发展的根基和脱贫的主要依托,强化“企业+合作组织+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和订单收购、合作经营、联产联利、股份合作、资产收益等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脱贫出列的贫困乡村每村有1至2个产业发展项目,通过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增收促进贫困人口脱贫。在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上,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配套实施产业发展、就业创业措施。在生态补偿脱贫上,重点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创新生态资金使用方式,发展特色经济林,改善生态环境与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有机结合,扶持贫困人口脱贫。在发展教育脱贫上,重点在落实各项资助政策,加强贫困人口劳动技能和适用技术培训,强化转移就业和创业上抓落实,促进贫困人口脱贫。在社会保障政策兜底上,全面落实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重点探索实行扶贫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政策,绝不让一名贫困群众掉队。

促变

明确目标,科学部署——求变之心坚定;因地制宜,精准脱贫——促变之路清晰。

来远铺村巨变的根源在于2010年通过招商引资,云南希美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落户。从此农民变工人,生活有笑颜。杜连粉是公司的“老员工”,公司落户沾益起,她便成为其中一员。她说,以前靠天吃饭,种点洋芋、苞谷,要么不出苗,要么出了也不长,顺带做点小买卖,一年忙到头却总逃脱不了差债的“魔咒”。现在虽然儿子尚小,女儿读大学,但是日子越来越红火。“听我给你算,我们两口子都在基地做工,每人每月工资2000元至3000元,家里共有30亩土地流转给公司,每年每亩土地租金是500元,每年总收入在6万元以上。”正是在这样的“诱惑”下,现在村里外出打工的人数明显减少,在基地务工的人当中也出现不少“夫妻档”。“这两年日子好过了,还买了车,要不是去年家里出了点事,就盖房子欠那点钱早就还清了。”杜连粉的同事吴桃花说,“现在忙,忙得有盼头!”

易地搬迁扶贫让罗平的群众挪了穷窝。罗平县长底乡补笼村紧邻温泉养生自然资源,拥有丰厚的布依族文化底蕴。罗平县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引导贫困群众转向乡村旅游服务业,将补笼村打造成集温泉休闲养生区、布依族风情体验区、田园风光体验区、水果采摘体验区、农家生活片区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度假村寨,探索出一条旅游扶贫新路。罗平县老厂乡细法勒村原址坐落在一个深山峡谷中,村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极度贫困,地质灾害隐患严重。“穷山窝,出门尽是爬坡坡下沟沟,种一筐筐收一箩箩,卖个肥猪全村送。”这句顺口溜,在细法勒村广为流传。为了让细法勒村村民告别土坯危险房,过上新生活,罗平县整合项目资金700余万元,采取非贫困户户均补助2万元,贫困户户均补助4万元,有条件和意愿购买城镇商品房的户均补助6万元的补助方式,对全村74户实施整体搬迁,把他们安置到了地理位置、基础设施、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

会泽县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如何战胜贫困?“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战胜贫困的勇气!”待补镇党委书记唐炳贤的回答铿锵有力,“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的落脚点最终在群众致富上,产业发展得好不好,群众富不富,关键是我们基层党组织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有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面对群众“增收难、脱贫难”的问题,待补镇党委以党建为引领,实施党建带动扶贫开发整乡推进,积极探索精准扶贫、决战贫困的新路子。一时间,“支部找出路、党员当大户、群众快致富”,成为待补贫困山区的一道亮丽风景。在野马村,一场春雨过后,泥土散发出芬芳,新种下的百合花已悄然发芽。再过几个月,这里将是万亩百合飘香的景象。说起今昔变迁,村党总支副书记杨清华心绪难平:“刚开始村民们大都不愿意种,因为没资金、没技术、愁销路。后来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种,又帮大家解决各种困难,种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我家种了40亩百合花,年纯收入有60多万元。”几年工夫,野马村踏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待补镇也发展成为云南省最大的百合种球繁育基地。

法乃村委会叠水村所在的老厂乡基础设施欠账较大,交通滞后。在老厂,曾有一个现象,家家户户养骡子。由于山高坡陡,进出田地间道路崎岖难行,运输就只有靠骡子。脱贫攻坚以来,罗平县对老厂乡投入近4000万元资金,对全乡三分之一的土地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平整土地,建水池,新修四通八达的田间砂石道路。村民说,路不通,骡子驮一二百公斤摇来晃去,一块地的玉米就要驮好几天。路修通后只需买个电三轮,一次能拉近一吨,高效、省事。现在,站在老厂乡发新村委会遥看对岸的苦干歹村。一幢幢青瓦白墙的小别墅,沿山脚排开。正在轰轰烈烈修建的两条大道,就分布在建筑物前,笔直,宽阔。路边,新栽植的香樟等绿化树迎风摇曳。集风能和太阳能于一体供电的路灯,伸展在路面上,一个个小风车被吹得呼呼直转。别墅群后,是一望无际的山林。沿村委会前新修的台阶下行,便能进入村中。家家户户,都在为新房的后期建设而忙碌。

大连日报记者 张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