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百名刺绣能手争当“最巧绣娘” 同台作“绣”上演“针锋相对”
2017-03-06 15:44:57 来源:
珠江网讯(记者 徐武)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即将来临之际,3月3日—3月4日,100位身着少数民族服装的彝族、壮族、苗族、瑶族、布依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刺绣能手齐聚曲靖市寻找“最巧绣娘”活动比赛现场同台作“绣”,在绣布上飞针引线“绣”技艺,争当“最巧绣娘”。 据悉,此次寻找“最巧绣娘”系列活动的举办旨在通过挖掘曲靖市特色鲜明的手工艺精品,达到展示、保护传承手工技艺,进一步推进民族民间手工产业与妇女事业同步发展,鼓励更多妇女居家灵活创业就业。活动自今年1月5日启动,通过县级选拔赛,至3月1日最终选出了来自全市9个县(市、区)和曲靖经开区的100名刺绣能手参加比赛。其中既有开刺绣店带动农村妇女致富增收的“老板”,也有为刺绣生产基地打工的员工,还有希望通过比赛学习更多技艺的刺绣爱好者。 “现在富源的煤炭转型升级,一些小煤矿都关停了,我们村里很多以前在煤矿上班的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孩子在家中,成为留守儿童,让人看着很心疼。”富源县墨红镇法土村委会细米德彝族村的绣娘鲍金花告诉记者,“因为自己一直都在做刺绣产品卖钱,收入也还可以,我就想着成立一个公司,带动村里的妇女都来做刺绣,在家就能挣钱还可以照顾娃娃,一举两得。”于是,她就成立了富源县鲍金花彝家刺绣店,在她的带领下,刺绣店生意越来越好,店里现有长期员工10余人,平时村里利用农闲时间在店里领散货做的妇女上100人,年人均收入在5000—10000元不等。“到了农闲不忙时,几十个妇女姐妹们聚集一起,一边刺绣,一边交心谈心,或一边对歌,既为她们带来了收入,也给她们带来了欢乐。” 来自沾益区大坡乡河勺村委会雨今村的绣娘龚关美告诉记者,她的家乡雨今村是一个典型的彝族村,有68户人家都是彝族,她们村的姐妹们基本都会绣花。“2006年以前,我绣的花只是自己用用或者是送亲戚,从来没有想过还可以绣出来卖钱。2015年,区、乡妇联同志到我们村调研摸底,说我以前绣的花好看,就动员我捡起针线,利用空闲时间在她们提供的披肩上绣花,绣好后她们负责销售。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接下了在披肩上绣一幅牡丹的活计。半个月后,刺绣基地负责人来收绣品,并当场给了我工钱。看看红彤彤的百元大钞,我高兴极了。周边的小妹看到我绣花挣钱了,也都纷纷重拾针线,从基地拿布料来做,现在我们村里已经有50多个姐妹在绣花,我们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比哪个的绣工好,挣的钱多。2016年,我靠绣花就挣了8000多块钱,听说我和姐妹们绣的披肩等产品已经通过网络卖到了昆明、北京等地,我们都觉得非常自豪。今天我还能代表沽益区参加全市寻找‘最巧绣娘’比赛,展示我们自己的风采,更是激动又高兴。” 比赛现场,只见刺绣能手们相对而坐,不停整理着手中的绣花针和细线,针线飞舞中,一个个图案渐渐显现出来,活灵活现。“这些选手们实力很强,作品也非常有特点,很多作品中不但继承了传统,还有创新,非常新颖,作品和民族文化融合的非常好。”评委们刺绣现场来回穿梭,不时驻足仔细查看刺绣作品,与绣娘们进行交谈询问技法、制作时间、传承情况等,细心地为绣娘打分。 经过预赛和决赛激烈的角逐,最终来自罗平县的李文秀、会泽县的袁彩芝、师宗县的赵美慧、富源县的赵粉菊、麒麟区的陈翠花、马龙区的周月美、沾益区的安桃花、宣威市的朱才姐、陆良县的王美莲和汤关礼荣获“最巧绣娘”称号,排名11—20名的绣娘获得提名奖。 “以前很少接触到曲靖的少数民族刺绣,这次来到曲靖,看到这么多优秀的绣娘和她们的作品,觉得很震撼。”本次比赛的评委之一,中国民族工艺美术艺术品大师、云南省第二届工艺美术大师李蓉丽对参赛的刺绣作品不吝赞美之词,也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少数民族技艺传承下去还是需要市场,如果收入支撑不了传承人物质上的需求,就无法延续。传统刺绣作品用时长价格高昂,普通人消费不起,所以,曲靖的刺绣现在缺少的是与日常生活用品和现代人生活的对接,希望能够将传统的技艺融入普通的生活用品中,让传统刺绣从只有少数人能买得起的高价收藏品成为大众都能接受的普通消费品,打开市场,更能推动少数民族技艺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