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源县围绕1330户5894人“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目标,切实做到“安居、就业、产业、保障、管理”一体化,严格落实国家一户一宅、建新拆旧和复垦复绿政策,于2018年7月底前在全市率先完成拆旧复垦复绿工作,搬迁拆旧变耕地,复垦复绿还百姓绿水青山,确保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落到实处。主要做法是:
抓好群众工作是基础。群众意愿是整个工作的基础。坚持民意导向,通过入户讲解、群众会议、安置点互动会等形式,让搬迁群众参与选址、户型设计、建设管理等方式,大力宣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尤其是搬迁后拆旧复垦复绿政策宣传到户到人,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引导群众克服“亲情难舍,故土难离”的情结。组织80余次宣传活动,发放宣传册、宣传单2500余册、慰问信1300余封,对家庭妇女、在校学生培训26余次。同时,帮助搬迁户全面盘清土地、旧房、生产生活工具、畜禽、粮食及农用物资等家底情况,制定一户一策的旧房拆除复垦复绿实施方案,为搬迁群众找准路子、出好点子。尤其对连体房屋、房屋资产划分不明等情况进行充分论证,确保安全稳定拆除旧房,不影响左邻右舍的生产生活;引导本地企业或小商贩、周边农户对群众农用物资、生产生活工具等按照市场价进行处置;结合全县产业“一村一品”发展实际,引导农业专业合作社、大户对搬迁户土地进行流转,解决搬迁户的土地问题。
建好幸福佳园是前提。搬得出,能拆除旧房的前提在于是否有一个幸福的佳园。在项目实施前,充分征求搬迁户安置点选址、户型设计、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意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成立以搬迁群众为主体,镇、村干部参与的建设管理委员会全过程参与项目建设;并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绞尽脑汁优化方案、千方百计组织施工、争分夺秒加快进度,执行24小时两班倒和早安排晚验收制度;建立周一部署、周五总结的推进机制,下发每周任务清单,坚持上下一盘棋、一个思路、一个标准、一个步调;确保项目建设如期建成,为搬迁群众拆旧复垦复绿预留更多的时间。项目建成后,采取县、乡两级整体验收和群众分户验收,确保搬迁群众对项目满意。同时,完善安置点商业网点、爱心超市、集贸市场等生活服务设施以及必要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保证群众生产生活的便利性。
做实增收渠道是根本。搬迁拆旧后,群众最大的顾虑就是收入的问题。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总体要求,坚持在发展产业、扶持就业上下功夫。围绕就业有平台、有岗位目标,通过县内企业安排、外出务工、公益性岗位解决等方式,组织30余次就业现场对接会,为搬迁群众“量身定做”岗位,帮助搬迁劳动能力2507人充分就业,人均月收入2500—6000元。利用安置点一层管理服务用房及活动室开展招商引资,把贫困户的“家”变成刺绣、电子元件、水晶球、棒球、藤椅等来料加工、来单加工的“扶贫工厂”,实现搬迁户“住在二楼以上,一楼上班”。现16个“扶贫工厂”帮助2000余名贫困户通过技术培训走上工作岗位,每月人均可增收1700—4000元,实现“挣钱”、“管家”两不误,有效破解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安排产业资金1300万元,盘活村集体资源资产,鼓励群众出资,合力打好资金保障“组合拳”,撬动资金3000余万元,采取“公司+支部+合作社+搬迁户”模式,发展产业扶贫,壮大安置点集体经济及增加搬迁户收入。引进广东温氏食品集团,建设14组生猪扶贫养殖小区,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5000元。集中流转土地1600余亩,坚持长短结合,按照林下套种的模式带动搬迁户发展软籽石榴、黄桃、猕猴桃、花椒、山药、辣椒等特色经济作物,解决短期收益与持续稳定增收难题,盛果期预期可实现户均收入10000元以上。代养蜜蜂342箱,可实现户均年收入2400元以上。
强化管理服务是保障。做好后续管理、服务和保障等工作,着力打造邻里和睦、守望相助、平安稳定、精神充实的和谐社区,让搬迁户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是拆旧复垦复绿的有力保障。在安置点成立党支部,通过支部引领,建好经济发展合作社、村(居)民小组和物业管理办公室“四个机构一套班子”,配齐多功能活动室和活动场所。不仅解决搬迁群众思想、生活、就业等方面的难题,而且通过党组织的凝聚力把从各地搬迁来的群众拧成一股绳、变成一个家,让搬迁群众在新家安心扎根,落实拆旧复垦复绿工作。组织搬迁安置点所在地干部每人与2户搬迁户“结对子”“结亲戚”,组织邻里之间来往、沟通感情,在潜移默化中传达党的脱贫政策,舒缓搬迁户心理压力,更好更快融入新的环境。通过qq、微信等方式,建好一个搬迁户交流群,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搬迁户的生产生活新动态和遇到的困难,第一时间服务到位和帮助解决问题到位。制定安置点管理方案,通过产业收益和“爱心超市”健全积分制管理,调动搬迁群众服务安置点及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加强疏导教育,革新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引导搬迁户参与安置点管理和服务,增强主人翁意识。倡导移风易俗,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引导搬迁群众按规定议事、办事、管事,让安置点的大事大家说了算,公益的事大家商量着办。通过“脱贫攻坚乡村大讲堂”“家政、家德家风培训”“送戏进社区”“家访暖心行动”及墙体文化等形式,全面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致富带头人、模范家庭评选,补齐“精神短板”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引导搬迁户“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共产党”,真正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落实好党的政策。在安置点附近按照户均1-2分流转土地,为搬迁群众提供小菜园,留下乡愁。
压实工作责任是关键。强化组织领导,层层压实责任,是拆旧复垦复绿圆满完成的关键,做到拆旧宣传口径统一、时间推进统一、实施方式统一、质量标准统一、资料收集统一、验收方式统一。成立以镇(街道)承包村领导为组长,一户一干部的工作队,全覆盖落实拆旧复垦复绿工作,乡级分管领导抽查不低于40%,党政主要领导抽查不低于20%,对抽查发现问题由镇(街道)纪委组织“回头看”,立行立改、追责问责。并组织乡村两级进行验收和公示,做好一点一台账。同时,县级指挥部随机抽查30%、县委、县政府专项督查督办抽查20%,对拆旧复垦复绿不到位、拆旧不实,以无人居住废旧房代替、以圈舍或偏房代替等情况进行严肃追责问责,并督促整改到位。在工作中严格落实一天一调度、一天一通报制度,每天工作进度20时报送县乡两级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力亲为适时批示督促工作进展。(通讯员: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