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动态 > 正文

彝心彝意跟党走 团结奋进奔小康 ——罗平旧屋基彝族乡生态产业脱贫纪实

2018-08-29 09:54:27   来源:   
    旧屋基彝族乡位于罗平县城东南40公里,地处滇、桂、黔三省区结合部,辖7个村(居)委会,56个自然村,人口11105人,少数民族占全乡总人口的37.4%。全乡自然环境恶劣,水源奇缺,石漠化严重,素有“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九分石头一分土,土如珍珠水如油”之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恶劣,贫困程度深。境内有世界山峰之都—那色峰海、闻名遐迩的小三峡景区等景观资源,森林覆盖率达74.1%,有2000余只野生猕猴栖息,素有“天然氧吧”之称,是世界百佳避暑名山和罗平深呼吸小镇的核心区。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旧屋基彝族乡紧紧围绕建成“生态家园・美丽彝乡”这一目标,以“民族、生态、旅游、扶贫、党建”五张牌为抓手,采取“党建+产业”的扶贫模式,依托优势资源,调整产业结构,破解产业发展瓶颈,积极探索中蜂养殖、中草药种植和乡村旅游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稳定、健康、全面发展。
 
    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扶贫工作相关会议精神的同时,结合当地实际,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努力在精准扶贫上下功夫:一是借鉴陕西省陇县“菜单式”扶贫模式,根据群众自身劳动力和技能特点,采用“建档立卡贫困户点菜—政府配菜—干部上菜—考核评菜”的模式,投入120万元发展牛养殖112头,山羊养殖780只,生猪养殖449头,生态土鸡养殖1350只,覆盖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323户1141人;二是加大外出务工的培训和转移就业力度,2016年以来共组织电焊工、家畜饲养员等培训8期1100人次,转移输出劳动力2851人,其中输出建档立卡贫困户453人;三是依托优势资源,创新产业扶贫模式,把“输血式扶贫”真正转变为“造血式扶贫”,引导贫困户通过入股中蜂养殖和中药材种植合作社享受分红,共210户750人受益。全乡累计减贫267户978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9.85%降到2017年的1.57%,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蜂产业促脱贫]乡党委、政府结合蜜蜂产业发展实际,积极探索蜂产业脱贫运作模式,在沪滇扶贫协作项目支持及县农业局的技术指导下,实施“一窝蜂”养殖基地建设,推进中蜂养殖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在运作上,采取政府引导、龙头带动、社会参与的形式引进罗平县芭蕉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支部+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运行模式,整合资金300万元在旧屋基小板田建设集养殖、加工、销售、学习、体验、培训为一体的示范基地,为18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及9户随迁户提供中蜂945箱,委托公司及养殖大户托管养殖,每户贫困户以5箱中蜂入股可享受年均分红2000元,还为贫困户免费培训养殖技术5天。通过示范引领带动,目前,我乡相继建立了旧屋基那色家园、安木勒、地安发罗戈、地安格拉卡4个中蜂养殖基地,总面积达13亩,覆盖了全乡三个贫困村和两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19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并且引导农户分散养殖1600余箱,带动全乡7个村(居)委会400余农户发展中蜂产业,实现了全乡贫困群众增收、脱贫、致富。
 
    在销售上,不断创新走品牌化经营路子,注册了“那色土蜜”商标,并借助那色峰海旅游平台,多渠道宣传,采取线上销售,通过“认养一窝蜂”体验经济新业态。客户只需出资3000元即可认养一窝蜂,至少保障客户收获12公斤优质那色土蜂蜜,超出的部分也归客户所有。公司还为客户提供亲自参与割蜜、加工、包装、快递等个性化服务,为全乡产业扶贫探索了一条新路子。
 
    [中草药种植促脱贫]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生态林下种植。脱贫攻坚战工作开展以来,发动群众种植生姜、三叶青、水麻皮等中草药,组建安木勒群策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建立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并扶持发展草莓、杨梅、脐橙等特色经济林果种植,建立“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模式,开发原生态特色农产品助农增收,真正做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用实际行动守住绿水青山,从而促进农民收获金山银山。
 
    [乡村旅游促脱贫]积极主动实施“全域旅游”的战略部署,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扎实推进旅游扶贫,助推旅游开发与扶贫工作的有机融合。2015年来,依托旧屋基乡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风情,以大补懂村为核心,充分挖掘彝乡生态旅游资源,在保护好传承民俗文化的前提下,投资8600万元恢复彝族特色民居建筑文化、组建彝族传统刺绣合作社、餐饮住宿合作社和农事体验合作社,建设观景栈道,扶持生态土鸡、生态猪、黄山羊、那色土蜜等原生态特色农产业,倾力打造“那色峰海”景区建设。通过近3年的努力,大补懂村的人居环境整治、特色民居改造、通书文化广场、祭祀文化广场、停车场、观光栈道、摄影写生基地建设完成,局部乡村旅游已初见成效。2017年共接待自驾游、徒步、骑行、摄影类游客30000余人,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出了一条旅游带动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安木勒村委会洋洞脚村,毗邻小三峡旅游风景区,依托现有的景区资源和有利条件,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住宿、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农家乐服务,实现了传统农业向旅游服务业的成功转型,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摘下了“穷帽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到2017年底,大补懂、洋洞脚、小寨、白石岩和那色家园先后开办农家乐46家,每户目前的月收入可达2万元左右,实现了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脱贫。
 
    有了以往的经验,下一步工作思路就更加清晰:
    一是继续加大射界山峰之都—那色峰海景区的建设力度,积极申报国家4A级景区,开发民俗峰林旅游资源,深入挖掘彝族民俗传统文化,扶持当地群众发展乡村旅游,同时加紧建设“彝文字典山”,使那色峰海景区更具吸引力,使其辐射带动当地群众更强更宽。
 
    二是依托现有的3000亩长达20年树龄的杜仲资源,积极引进企业进行深加工,提高农民收入。
 
    三是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气候优势,进一步招商引进企业,规模化发展中草药种植。
 
    四是由于全乡石多土少,每年群众大面积种植南瓜,但农户只是收获南瓜子,南瓜都被丢弃在地里,造成资源严重浪费,下一步将依托现有的南瓜种植资源,通过引进企业进行深加工,促进农民增收。
 
    五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各项“三农”保障体系,破瓶颈,调结构,促产业,助推乡村旅游发展,构建生态土鸡、生态猪、黄山羊、那色土蜜等原生态特色农产品,真正实现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目标。( 罗平县旧屋基彝族乡人民政府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