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3季度,面对全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局面,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积极推动我市非公经济发展,为全市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运行情况如下:
一、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稳步发展
2018年1-3季度,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689.4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9%,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1.5个百分点,高于曲靖市地区生产总值0.5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8.6%,高于上年同期0.3个百分点。
二、非公经济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分三次产业来看,非公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80.37亿元,同比增长6.4%,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39.4%,与上年同期持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2%,拉动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非公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07.18亿元,同比增长10%,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53.8%,比上年同期增加0.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6.6%,拉动经济增长2.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209.75亿元,同比增长11.8%,占工业经济增加值的48.3%,比上年同期持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3.1%,拉动经济增长2.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01.92亿元,同比增长8.5%,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6.9%,比上年同期增加0.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0.5%,拉动经济增长1.7个百分点。非公二三产业仍然是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第三产业高6.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点比第三产业高0.6个百分点。
2018年1-3季度,全市非公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构成为11.7:44.5:43.8,与去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0.1个百分点。
综上,1-3季度全市非公经济呈现“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第三产业比重与去年同期相比不升反降,非公经济的三产对全市经济的拉动并不突出,非公第二产业的比重最大,对全市经济的拉动也最大。因此非公经济中第三产业有待发展,整体产业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三、各县非公经济发展总体平稳
从总量看,非公经济占GDP比重超全市水平的有7个县(市、区),其中马龙区占比最高,达53.7%,其它依次是富源县、师宗县、陆良县、宣威市、罗平县、沾益区,占比分别为52.5%,52.1%,51.6%,51.0%,50.9%,50.7%。会泽县占比最小,仅达41.1%。从增速看,高于全市水平的有6个县(市、区),其中马龙区和沾益区增速最高,达12.3%,其它依次是富源县11.8%,陆良县10.4%,宣威市10.1%,师宗县9.1%,增速最低的是罗平县,仅为8.2%。曲靖市九个县(市、区)非公经济发展总体平稳向上。
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规模偏小、结构不合理,非公经济综合竞争力不足。曲靖市非公企业总体规模小、技术含量偏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差,产品和服务缺乏核心竞争力。
(二)非公企业资金短缺,融资单一。企业自身条件差,能被认可的抵(质)押的资产很少,缺乏进行融资的基本条件;民间借贷难度大、利息高,非公企业无法承担。因此,严重影响企业进行设备技术创新,阻碍企业做大做强。
五、加快我市非公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利用当前的互联网+,搭建市场平台,扩大产品销售。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做到“量体裁衣”准确分析市场走势,合理安排生产,加大科技投入,生产高精类产品,提升产品品质,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优化产品结构,从而带动当地传统企业产品升级,焕发企业新的活力,扭转企业亏损情况。
(二)改善金融贷款服务,增加财政资金支持。加大对非公经济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贷款项目服务。政府应不断加大财政扶持资金投入,鼓励非公经济加快发展。
附表:
2018年1-3季度各县(市、区)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及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