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有产业撑 困有组织帮 技有政府教 险有订单保——宝山镇得马田“合作社+贫困户+基地+订单”产业扶贫模式
2018-11-09 10:10:56 来源:
农民为何贫困?主要是缺组织、缺引导、缺资金、缺技术、缺精神、缺产业支撑。宝山镇得马田村探索出“合作社+贫困户+基地+订单”的脱贫模式,年助贫困人口人均增收2000余元。
建合作社,贫者组织化。贫困农民分散,零敲碎打、边种边看的生产经营模式不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得马田村成立大松林专业合作社,吸纳108户259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入社,占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31户的82.4%、占全村贫困人口389人的66.6%。
选准产业,习惯自然化。当地农民前些年就有种植党参的传统,但因市场需求难掌握、价格波动大、单打独斗等因素,大多数人中断了好几年。合作社在充分调研当地土壤、气候等因素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选择“短平快”的中药材作为脱贫增收产业。以易种易管、当年见效、市场需求量大的党参、丹参、牡丹、当归等中药材为主,因习以为常的种植技术而易于让贫困农民接受。
规模流转,生产标准化。合作社选择中药材种植适宜区,集中规模流转土地,有效解决脱贫产业零散的难题。实现生产标准化,统一土地整理、统一提供种苗、统一技术指导,户均1亩分给贫困户管理,在相应地块插牌,明确面积、种植品种、贫困户、技术辅导人员等基本信息。
培训技能,后劲持续化。农技部门教农民中药材种植技术、市场营销、产业发展等知识。帮助农民牵线搭桥,协调企业、合作社、村委会等方面的关系。争取资金50万元扶持基地建设。从初步的短平快项目向长远项目支撑发展,以获取持续发展动力。
产销衔接,订单先行化。宝山扶贫挂钩工作队总队长世家然利用曲靖中医院生产中药制剂优势,帮助合作社与云南井德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签订产销协议,明确种植品种、最低保护价,产销紧密衔接,有效解决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难题。合作社与农民签订保底价收购协议,产品销售后,扣除生产成本外的利润由贫困户全额享有。按平均亩产1000公斤、6元/公斤的保底价计,亩产值达6000元,扣除合作社先行垫付的土地流转、种苗、化肥等费用,农民可实现纯收入4600元,人均可增收1918元。
制度规范,效益明白化。合作社建立“622”利益分配制,让成员清清楚楚明白每笔帐。党参每亩4000—6000株,种苗10公斤费用400元,薄膜、耕地、测土肥等费用290元,用工15个,成本合计1600元,生长期半年,亩产900公斤,纯利润880元。亩种植牡丹芍药4000株,种苗成本800元,地租500元/年,翻犁80元,肥料120元,3个工。生长期两年半,亩产2.5吨,纯收入1.3万元。合作社制作牡丹、芍药盆景,开花的20元,不开花的60元,出售到曲靖花鸟市场3000盆。牡丹花2元一朵。发展旅游,牡丹花、杜鹃花争相开放,1万余人到牡丹园里休闲观光。牡丹园,逐步形成食用、药用、观赏、盆景、旅游的功能。
分户经营,激发主动性。贫困户种植集中于一片区,形成对比,激发贫困户主动性、积极性,解决贫困户懒散问题,“组看组,户看户”,“知耻而后勇”,勤劳致富。技术辅导进行对比,解决敷衍塞责问题,激发技术人员的责任心,“实不实,田间是实效”。
就近打工,顾家便利性。每户贫困户在管护好自己1亩责任地的同时,可在合作社基地务工,小时制计酬,女工8元/小时、男工10元/小时。还按照面积计酬。就近打工,实现务工和照顾家庭两不误,实现稳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