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动态 > 正文

富源新寨:扶贫带来“大转变”

2018-11-23 10:02:53   来源:    

 

漫步在富源县黄泥河镇新寨村委会官家水井村进村柏油路上,银杏夹道迎宾,村道洁净如洗,新房鳞次栉比……一幕幕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掩映在蓝天青山之间,俨然呈现的是一副现代乡村宜居图。

 

基础设施建设“有硬度”

2016年以前,新寨村委会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交通、饮水、通讯等发展严重滞后,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属于典型的贫困行政村。“前几年,晴天出行一身灰,雨天外出无回路是该村原有基础设施状况,雨天越野车进村进不去、更出不来……一些村组季节性缺水更是常事,经常需要老百姓人背马驼到很远的地方去取水……以前没安装信号塔,许多村民手机信号都是贵州信号……”说起以往的生活,旧屋居老党员蔡光礼有一肚子吐不完的苦水。

 

官家水井旧面貌(2016年)

 

官家水井新面貌(2018年)

近年来,在曲靖市政府办的大力支持下,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先后协调项目资金2000余万元,硬化进村道路13公里、串户路5万余平方米,实施安全饮水工程3件,新建桥梁1座、办公场所1栋,新建活动场所3个、信号塔3座,修缮活动场所3个、村级卫生室1栋,改扩建2条4.3公里机耕道,实现了安全饮水进村入户、网络宽带三联通、卫生室建设高标准、广播电视全覆盖、所有进村道路全硬化。今年在市政府领导的关心下,争取10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将解决部分村组串户路硬化、太阳能路灯安装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届时将实现串户路全硬化、太阳能路灯全覆盖目标。

“以前从我们村到新寨来赶集,用脚走要1个多小时,现在坐车十几分钟就到了,路修好了,我一个六十多岁的老者也买了三轮车,方便多了。现在的过上的好日子得感谢党,感谢市政府!”老党员蔡光礼喜上眉梢地说道。

人居环境提升“展新颜”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亟待解决的“老大难”问题。“以前一提到我们村的人居环境,记忆里出现的画面就是垃圾遍地,粪堆乱放,粪水乱流……现在在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村内村外干净多了,我们的生活也不比城里差。”官家水井村民罗文礼说道。

 

“针对人居环境提升‘老大难’问题,我们经过长期走访调研和学习借鉴经验,重点从强基础、除陋习、建制度三个方面着手,多管齐下推进人居环境提升工作。”驻村工作队长介绍说,在强基础方面,协调480万元危改项目,基本实现危房清零目标,彻底改变贫困户碎石墙面四处透风、阴天漏雨晴天漏光的生活困境;为新寨村委会配备15只垃圾箱和1辆垃圾清运车,修建2个垃圾填埋场和实施1个污水处理项目,今年还将计划在各村组修建垃圾房,配齐垃圾桶;在除陋习方面,实现分片包干制、划分责任区,召开党员大会、村民大会,带领党员、村民定期大清扫活动,撰写《致新寨村民人居环境提升的一封信》,挨家挨户敲钉“门前三包责任制”门牌卡,广播人居环境提升宣传录音,引导农户开展自清自扫活动;在建制度方面,协调广播设备,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大喇叭”点名通报制度》《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巡查检查台账》,要求每周巡查检查不少于2次,根据巡查检查结果实行每周一点名通报制度,让环境卫生搞得好的农户“长长脸”,让环境卫生搞得差的农户“红红脸”,同时采取“走出去”“引进来”方式,在学习人居环境提升经验做法基础上,让村规民约、爱心超市积分评定标准等制度更具操作性、创新性,如党员人居环境责任区、人居环境典型示范户等。

 

 

党员干部精神“换新貌”

“以前我们认为驻村干部就是来镀镀金,兜一圈就回去了。但长期接触下来,驻村工作队员沉得住、吃得苦,与村干部、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他们的辛勤付出。”新寨村委会主任陈小兵说到。

 

 

一些党员干部作用发挥“无意愿”“无平台”,当“旁观人”“事外人”,缺乏担当意识、平台参与、激励机制。为此驻村工作队员充分发挥吃苦耐劳精神,难事干在先,苦事抢在前,带头开展人居环境提升、危房改造、赡养抚养问题、控辍保学、矛盾纠纷化解等成百上千件具体工作,与党员干部共同研究承担各项村级事务,以实际行动激发党员干部干事热情;规范党组织会议活动,定期组织党员活动,上党课、讲义务、明责任,积极为党员干部充电加油;注重与党员干部交心谈心,全力以赴解决党员干部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与党员干部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积极营造团结协作氛围;强化责任抓典范,紧盯党员、村民组长这一重点群体,划分村组具体事务责任田,把随机检查与定期通报相结合,一级一级抓推进、一项一项抓落实,筑牢村组发展“火车头”,形成党员干部树立一面旗、带动村民一大片的工作格局。

“市政府办把我们以前不敢想的问题都实现了,驻村工作队帮我们研究解决具体问题,我们如果不抓住机遇,主动担当作为,以后老百姓会骂我们的。”旧屋居村民小组长卢朝阳说到。

 

 

群众改变生活“添动力”

有志始知天涯近,无为总觉咫尺远。脱贫攻坚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脱贫信心,破除“等靠要”思想。“以前进村入户总是群众绕身旁、家家尽诉苦,现在实现了满脸愁到开口笑的转变,家家户户都像接待远方亲戚。”办公室干部张耿说到。

 

 

坚持一碗水端平。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评定上,狠抓标准要求、严把时间节点、严格步骤程序,不搞差不多、模棱两可,切实把“真贫”跳出来,实现各项工作“差评”向公平公正“好评”扭转,破除村民靠政策、等政策思想。坚持到群众中去。采取勤走访、多入户方式,带着感情、带着问题与群众面对面谈心,群众反映的问题符合政策法规的积极为群众办理,违背政策法规的耐心给予解释说明,阐述清政府与村民的责任和义务,树立村民脱贫致富靠自己的思想。坚持多劳多得原则,建立“双先·爱心超市”,制定“党员、村民组长、建档立卡贫困户、非贫困户”4套积分评定标准,重点围绕人居环境、村级公益事业、政策知晓、精神文明等开展情况,按照积分开展质量等在爱心积分卡上记录分值,激发党员、村民组长争先锋,贫困户、非贫困户带头争先进。坚持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利用宣传标语、广播设备、爱心超市等多种模式,建立健全“听、看、说”立体模式,引导群众向善向美。

 

(作者曲靖市政府办驻村工作队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