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朋军在发言中讲到:
有一种“鲍鱼”,天天出现在宣威人的餐桌上,陈舜副省长对它的描述是“科学家叫马铃薯,城里人叫土豆,乡下人叫洋芋。”。十多年前,宣威大力实施“一市一品”战略,“宣威土豆”成为了宣威马铃薯品牌的象征,是宣威兴市富民的一个重点产业,在285万亩粮食生产中,有100万亩马铃薯,占据曲靖1/3,全省1/7,经历了一个鼎盛时期。然而多年后的今天,宣威的马铃薯不仅生产面积大幅下滑,单产与品质亦远不如当年,出现了以前是马铃薯为主产区的农户,想吃洋芋都要靠采购;加工龙头企业建在宣威,原料基地却在周边;还有华孚冷链物流建成以后,如何装满他们的仓库也是迫在眉睫的问题。造成这样的原因,总的可以归纳以下几点。
一是规划不完善。宣威小春、大春、秋马铃薯“三季串换”常年鲜薯上市的优点在逐年弱化,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对不同海拔高度、气候特点、病虫害发生情况、产业深加工情况,市场供求情况的生产功能定位。二是小户种植在逐年消失。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逐年增加,小户种植数量大幅减少,新型经营主体成长速度过慢,规模化生产面积增长速度跟不上。三是品种应用的包容度不够。多年来宣威推广部门注重推广自己选育的品种,抵触外来品种。产业的发展,始终要紧密结合市场,以及自身发展需求,不应该因为“非我”而将优良品种拒之门外。四是重研发而不重推广。县级单位,更应该注重科技成果的应用及转化,而不能只注重技术研发。研发的技术不能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不仅劳民伤财,还无法推动产业发展。五是重生产而不重营销。无论是种薯还是高端商品薯生产,都存在重生产而不重营销。在政府整合大量资源建设成种业园后,种薯的生产及销售依旧停滞不前,连一个有规模的种薯企业都没有,其根本原因在于注重了原原种的生产,而不注重大田种薯的生产及营销;在高端市场,自打造了“紫云宝”品牌成功之后,再也没用能向高端马铃薯市场进军的品牌,如何创造、经营高端马铃薯产品,打开高端市场也是解决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重要手段。
“吃洋芋,长子弟”,不吃洋芋起床都没有动力。再不加快发展马铃薯产业,影响的不仅仅是宣威人的“颜值”,还会制约宣威人发展经济的激情。本人就宣威市马铃薯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浅谈几点粗浅建议:
一、政府重视,做好规划,制定生产功能区。在产业扶贫中,马铃薯产业可以说是最稳定、见效最快的扶贫产业,也是最符合宣威现状的产业扶贫模式,依托完整的产业链大幅度规避了市场风险。根据宣威的实际情况,建议在中、南部乡镇区域创建菜薯、加工马铃薯功能区;在北部乡镇、东山2200米以上冷凉区域创建种薯生产区;在旅游景区、产业园区创建特色薯生产区;在烤烟区发展秋马铃薯,在河谷、湿热地带发展小春马铃薯,每个区域实现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以新型经营主体对接加工企业或市场,避免恶性竞争和小户营销,大幅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值。同时由于马铃薯生产成本略高,建议政府制定生产成本环节的扶持力度及优惠政策。
二、全力打造国家区域性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种子是农业的命脉,宣威之前马铃薯、玉米产业发展较好较快,就是因为宣威掌握有“宣薯”系列、“宣黄单”系列良种。但如今宣威连一个像样的种薯企业都没有,导致杂、劣、不合格的种薯在砸“宣威土豆”的招牌。近几年来种薯价格稳定,种薯生产亩产值在5000元左右,如果在2200米以上海拔区域,打造30万亩优质种薯生产基地,宣威种薯产值将超15亿元。在贫困地区做好规划,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产业,将大幅提高贫困地区人均收入,这将是宣威马铃薯产业提值增效的最有效措施,也是打造农业强市的必由之路。
三、紧密围绕高端农产品市场。如何准确解决“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难题,不单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还是未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推动贫地区“一村一品”产业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宣威特色马铃薯品牌创建非常早,尤其是“小乌洋芋”、“紫云宝”等品牌建设是非常成功的案例,但近20年来,宣威再也没有推出新的特色品牌,再看东川的“开花洋芋”,无论从扶贫方式还是销售模式,让10元/公斤的销售价格直接刨出了亩产值超过万元“洋芋”。近几年通过项目实施,我们已经选育了一批具有宣威特色马铃薯品系,建议在深度贫困村、贫困乡加快色马铃薯品牌建设,让我们的贫困户也种出亩产万元的洋芋。只有提高了、长期稳定了深度贫困村的农民收入,夯实了农民的经济基础,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道路上,才不会有更大的困难。
四、以龙头加工企业作为长期稳定保障。在宣威的农业产业中,马铃薯产业产业链最健全,拥有种子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冷链物流,“三产”融合度最高。华孚冷链、云淀淀粉、U+薯片,三个龙头企业落户在宣威,而且是一个很好的互补,相互形不成竞争。目前,淀粉加工仅能满足20万吨鲜薯的40%,而华孚冷链年存储30万吨菜薯总量更是没有着落,如何“喂饱”这些企业,促进经济发展,是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自2015年以来,淀粉加工型马铃薯亩产值达到2000元以上,菜薯亩产值在2500元左右,鲜切片薯亩产值超过4000元,马铃薯已经成为了高寒冷凉区域贫困人口稳定增收的保障,随着国家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大幅规避了市场风险。在脱贫攻坚决胜阶段,加大推广应用加工型马铃薯,将会是这些区域农民、贫困人口长期稳定增收的基本保障,也是农民分享“三产”红利的有效体现。
五、以包容、刻苦、勤劳的心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本地育种的目标是为了选择更好、更适宜的品种,当本地育种速度跟不上的时候,要大幅引进和推广外地优良品种,而不应该抵触外来品种,青薯9号、1033就是很好的例子。当然,引种也要加强种子检验检疫。在农业生产中,技术推广更应该注重实际操作,到田间地头去指导生产,不怕苦,不怕累,撸起袖子加油,不能只重视讲课授课,而忽略了农业本人就是在田间地头。技术的应用要注重降低劳动强度、减少工作量、易接受、易操作,政府部门更应该注重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一步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2018年宣威通过探索出“产前签订单、产中抓技术、产后保回收”得马铃薯产业扶贫模式,扶持带动贫困村897个,带动贫困户发展马铃薯6634亩,促进贫困户7314人增收脱贫。这远远不够,我们还有数万贫困人口,还有深度贫困乡、深度贫困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关键时期,不仅要解决燃眉之急,更应该放眼未来,以建设现代农业强市,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促进经济发展,为宣威的高质量跨越发展提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