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紧扣“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目标,以提升搬迁群众自主发展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稳定增收为首要任务,坚持“三个结合”,聚焦“三个关键”,突出“三个环节”,用“三个三”工作法助推产业就业,切实做到点有主导产业、楼有扶贫工厂、户有增收门路、人有一技之长,全面实现“安居、产业、就业、保障、管理”一体化,顺利完成1330户5894人安置任务,走出了一条打赢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的创新之路。
坚持“三个结合”,理思路定方向
- 坚持宏观指导与收益联结相结合。加强对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建立三级服务平台、实施平台,吸收搬迁户直接参与产业发展。建立健全“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就业党工委+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乡镇(街道)党(工)委+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分公司,安置点党支部+专业合作社”三级服务平台,将财政专项扶持资金、扶贫切块资金、涉农资金等整合到扶贫开发公司,用于发展安置点特色种养殖及扶贫工厂,共整合产业扶贫资金1300万元,撬动资金5000余万元,为产业就业扶贫提供可靠资金保障。健全安置点“党支部+合作社”实施平台,鼓励安置点党支部带头发展特色种养殖、扶贫工厂等产业,支持致富带头人、返乡农民工、专业大户、农业企业成立扶贫互助合作社,将搬迁户纳入合作社进行同步发展。通过流转土地、劳务用工、合同订单、入股分红等方式,推广建立“支部+公司+搬迁户”“支部+合作社+搬迁户”,引导扶持经营主体与搬迁户建立合作经营、分工协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特色种养殖利益共同体。
- 坚持政策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紧盯市场需求导向发展产业,整合资源,多渠道保障资金投入,联结市场实现产销对接。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引导软籽石榴、黄桃、猕猴桃等特色种植和温氏生猪养殖新型经营主体提供技术服务,保底价订购安置点产业农产品,获得稳定的经营性收入。用好沪滇对口帮扶资源,建立销售网络,组织集团采购,让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农产品进入对口帮扶城市。建立健全市场风险防控机制,采取购销合作、利润返还、建立风险基金、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等方式,把搬迁群众引向市场、把市场引向安置点,让贫困群众获得更大利益。
(三)
坚持短期见效与长远发展相结合。将产业就业长远发展与扶贫现实需求结合起来,统筹处理长期受益与尽快见效的关系,选择生产周期短、受市场波动影响小、见效快的辣椒、萝卜等产业,通过劳务派遣和零散务工解决一部分群众短期收益,通过来料、来单加工的“厂房式”和“居家式”扶贫工厂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确保搬迁群众能够如期脱贫。结合富源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猕猴桃、山药等种植业和生猪养殖业,探索良性发展方式,确保搬迁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依托工业园区,强化职业技术培训,长期稳定务工。通过龙头企业引领,探索建立种养殖、加工、贸易、自主研发等扶贫工厂,长期稳定提供就业岗位。
聚焦“三个关键”,破难点求实效
(一)
聚焦“点”,大力培育主导产业。结合安置点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市场潜力等因素,确定以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发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作用,创新利益联结模式,壮大安置点集体经济,增加搬迁户收入。以搬迁户长期稳定脱贫为目标,找准产业项目与搬迁户增收的契合点,建立市场主体与搬迁户分享产业发展红利的有效模式,靠机制把搬迁户纳入滚动发展的产业链环节中,共享产业发展收益。引进广东温氏食品集团,建设14组生猪养殖小区,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5000元。集中流转土地1600余亩,发展软籽石榴、黄桃、猕猴桃、花椒、山药、辣椒等特色经济作物,可实现户均增收10000元以上。代养蜜蜂342箱,可实现171户搬迁户均年增收2400元以上。
(二)
聚焦“楼”,大力建设扶贫工厂。积极探索政府引路、企业搭台、群众参与的模式,在安置点实施扶贫工厂建设,把扶贫工厂建成群众脱贫致富的“梦工厂”。注重部门联动,整合资源、分工协作,建立无缝对接、优质高效的工作机制,利用安置点管理服务用房开展招商引资,整合安置点17770平方米村民活动室,实行“龙头企业+扶贫工厂+搬迁户”“合作社+扶贫工厂+搬迁户”“大户或创业能手+企业+扶贫工厂+搬迁户”等扶贫新模式,把搬迁户的“家”变成刺绣、电子元件、水晶球、藤椅等来料、来单加工的“扶贫工厂”,实现搬迁户“居家楼上,工作楼下”,28个“扶贫工厂”帮助2000余名贫困户走上工作岗位,人均月收入1700—4000元,“挣钱”“管家”两不误,有效破解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让贫困群众“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
(三)
聚焦“户”,大力挖掘增收门路。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自主发展、分类实施的原则,围绕就业有平台、有岗位目标,加大培训力度,实现培训全覆盖,确保搬迁户对象中有就业、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劳动力至少参与一种培训,掌握一项实用技能,达到培训全覆盖,力争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创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开发和联系就业岗位1.2万余个,开展免费 “一对一”“ 一对多”的“短平快” 定向订单、定岗培训,“一户一策”帮助搬迁对象劳动力充分就业,确保有劳动力的搬迁户每户就业1人以上。召开脱贫就业现场对接会30余次,制定易地扶贫搬迁脱贫就业岗位和政策汇编手册,帮助搬迁劳动力2507人充分就业,人均月收入2500—6000元,激发了搬迁群众“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
突出“三个环节”,打基础强保障
(一)
突出抓好组织领导。从人社、教育、卫计、民政、残联、农业等部门抽调精兵强将,在易地扶贫搬迁指挥部成立脱贫就业保障工作组,建立统筹协调、分工合作、左右衔接、上下联动、推进有力的工作格局,明晰发展思路、工作重点,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全方位、深层次、多渠道开展调查,潜心研究产业就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找准切入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发展、就业增收和保障问题,确保搬迁一户、稳定脱贫致富一户。搭建组织服务、教育培训、积分管理、政策帮扶、跟踪服务“五大平台”,加强项目前期论证、招投标、实施进度和扶贫资金管理,抓好项目实施,最大限度发挥扶贫资金和项目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二)
突出抓好政策配套。坚持免费提供场地、免费装修厂房、免费负责招聘职工、免费提供培训资源和用工奖、入厂补“四免一奖一补”,大力扶持扶贫工厂建设,让扶贫工厂成为不能外出就业贫困群众打开致富大门的钥匙、成为培育乡土产业的助推器和乡村振兴的主抓手。整合10家劳务派遣公司,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培养60名“进得了村、入得了户、扎得住根”的劳务经纪人队伍,农村劳动力有序化、组织化、规模化转移就业持续推进,实现了劳务输出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转变。
(三)
突出抓好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双推进作用,围绕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就业发展,以安置点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为统领,完善组织体系,创新组织设置,推动安置点党支部争红旗、党员干部争标兵、搬迁群众争积分,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使每个党支部都成为攻坚克难、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着力构建以安置点党支部为核心,以龙头公司、产业基地、用工企业合作组织等为支撑的“一核多元”精准扶贫组织体系。选派机关优秀年轻干部任安置点党支部书记,推行“党支部+”模式,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把党员聚在产业链,让群众富在产业链,激励支部争红旗全面提升安置点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建立搬迁群众自助式帮扶机制,推广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产业收益和换物品的做法,防止政策养懒汉、助长不劳而获和“等靠要”等不良习气,营造引导有方、帮扶有道、得之有为的良好氛围。
富源县易地扶贫搬迁指挥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