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动态 > 正文

2018年曲靖市突出特色产业发展助推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增长

2019-04-16 16:53:06   来源:曲靖市统计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提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我们党中央着眼于推进“四化同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当前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云南省第二大城市的曲靖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其他区域无法比拟的优势。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发展任务,坚持质量、绿色、市场“三个”导向,大力打造“绿色食品牌”,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增长。
 
  一、曲靖市农业农村发展现状
 
  (一)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曲靖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取得较好成绩。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近几年来,曲靖市委、市政府千方百计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大兴以农田水利灌溉、饮水安全和农田整治等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有利保障。据初步统计,2018年年末全市共有水库984座, 机电井数量18014眼,水利工程供水量20.71亿立方米。
 
  2.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继续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2018年落实购机补贴资金2890.67万元,新增农机具9828台(套),新增农机总动力3.8万千瓦,农机总动力达330.35万千瓦,完成农机作业面积945万亩,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逐步改变了主要依靠人畜力进行农业劳作的传统生产方式,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把农民从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    
 
  3.农业生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完成涉农重点签约项目共计14个,协议总投资102亿元,累计实施农业招商项目190个,协议总投资715亿元。
 
  (二)经济总量稳步增长。2018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596.28亿元,增长6.3%;完成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367.19亿元,增长6.4%;完成一产增加值360.20亿元,增长6.4%,拉动GDP增长1.1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3.54%,分别比上年提高0.02和2.24个百分点。其中:种植业增加值149.69亿元,增长6.3%;林业增加值11.76亿元,增长6.4%;牧业增加值189.10亿元,增长6.6%;渔业增加值9.65亿元,增长5.6%;农林牧渔服务业6.99亿元,增长5.4%。农、林、牧、渔、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结构比例为40.22:3.20:52.13:2.87:1.58。种植业、林业、渔业及服务业比重分别比2017年提高了0.39、0.08、0.12、0.05个百分点,牧业比重下降了0.36个百分点。
 
  (三)粮食产量全面丰收。2018年,全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落实惠农政策,办样板、推科技、抓节令节点,适时播种,顺天务农,多种有利因素的促进下,全年粮食持续增长。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932.87万亩,同比增长0.3%;产量314.5万吨,同比增长2.8%。完成产值95.01亿元,现价同比增长1.2%。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为39.62%。
 
  (四)高效经作快速发展。在省、市打造“绿色食品牌”工作带动下,高效经济作物产业成为支撑种植业提质增效的主动力和主动能。其中:蔬菜、水果、油料、中药材四个产业取得飞速发展。
 
  1.蔬菜产业发展迅猛。近几年,曲靖市的蔬菜发展迅猛,面积产量均居全省前列,蔬菜产业成为支持曲靖农业发展,促农增收的新兴产业。
 
  2018年全市蔬菜呈现鲜销为主、加工兴旺、其他种类蔬菜调剂补充的格局。鲜销蔬菜有大白菜类、莴苣类(生菜、油麦菜、意大利生菜等)、甘蓝类、花菜类、鲜食豆类等主要类别,依托陆航、成雄、堂生等蔬菜龙头企业销往广州、深圳、上海、香港、澳门等地,部分蔬菜企业、合作社利用云南为边境省份的优势,通过对外贸易口岸出口至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蔬菜加工以辣椒为主,其中加工辣椒依托太坤调味品厂、勇雄辣椒等加工龙头企业订单生产辐射带动,在今年辣椒行情低迷的情况下依然稳定了种植户的收益;曲靖市还种植根菜类(萝卜、胡萝卜、山药)、葱蒜类(大蒜)、瓜类、豆类、水生类等蔬菜调节种植结构和调剂市场供给。2018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249.27万亩,同比增长2.1%,产量294.49万吨,同比增长3.8%。完成产值56.13亿元,现价同比增长6.1%,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为23.40%。
 
  2.中药材产业稳步推进。围绕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积极推进中药材种植技术科技成果转化,沾益区生物资源站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一种一年生云当归的营养袋直播育苗方法、一种紫丹参的反季节栽培方法、一种基于种子繁育的滇黄精育苗栽培方法”等3项发明专利;威市龙津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龙津”牌灯盏细辛,荣获2018年云南省绿色食品“十大名品”中云南省“十大名药材”第五名。生姜、薏仁、三七、白芨等中药材的规模种植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2018年,全市中药材产量10.57万吨,同比增长11.2%。完成产值9.55亿元,现价同比增长14.0%,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为3.98%。
 
  3.水果产业势头强劲。2018年全市水果产量26.81万吨,同比增长7.1%。其中园林水果26.03万吨,同比增长3.5%;瓜果类由于会泽县待补镇大量种植草莓,全市产量1.86万吨,同比增长108.5%。全市水果产值9.38亿元,现价同比增长27.7%,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为3.9%。
 
  2018年全市水果呈现以下亮点:一是认真开展绿色农产品品牌工作。2018年省政府提出的打好“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的重大部署,结合我市水果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曲靖市认真开展质量兴农创建绿色农产品品牌工作,截至11月底,“鲜食葡萄”已取得绿色食品证书,佳沃“蓝莓”、“潇湘青翠、潇湘红韵”苹果、“香印青提”葡萄、“红心猕猴桃”已通过国家绿色品牌认证。师宗县云南佳洲现代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柠檬、陆良县睿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恐龙蛋”李子已通过绿色品牌认证。二是结合产业扶贫,水果产业大力发展。水果产业是各县(市、区)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也是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曲靖市具有独特的立体气候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适宜多种类果树的生长,并能生产各类高品质果品。师宗县在综合分析各乡镇自然环境等条件下,选准优势特色水果产业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组建产业扶贫合作社23个,发展黑桃、水蜜桃、雪桃等0.41万亩,柑橘、柠檬等0.23万亩,苹果、梨、人参果等0.07万亩。共涉及建档立卡户2163户7008人;富源县利用扶贫资金发展石榴5600亩、黄桃1000亩;省级专家因助力脱贫攻坚在会泽县帮扶水果产业发展,重点扶持石榴和雪桃产业;罗平县在三省交界的八大河开发芒果产业来带动三省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脱贫。三是实现联合做好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2015年市政府引进高端水果蓝莓、猕猴桃新品种,为更好地推广运用,市县经作部门联合在各县开展小面积的试验示范工作,通过对其物候期观察分析,掌握其生长规律,观察其适应能力,从而制定生产技术规程,为蓝莓、猕猴桃今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蓝莓的七个供试品种分别是佳沃1号、佳沃2号、佳沃4号、佳沃5号、佳沃6号、薄雾、夏普蓝,通过三年来的观察,树势强健、抗逆性好、产量高、品质好的主要是佳沃2号和佳沃4号,是今后蓝莓生产的主要品种,去年“蓝莓丰产栽培技术规程”已通过审定发布。猕猴桃今年刚试花挂果,虽是第一年挂果,却表现出优良的品质,有丰产性强,品质比引进的好的特点,相信将来一定会成为水果产业中的重点产业。
 
  4.油菜籽生产稳中有增。2018年,全市油菜籽播种面积达到114.71万亩,同比增长4.8%;产量达到19.07万吨,同比增长5.2%。完成产值8.58亿元,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为3.58%。
 
  (五)畜牧业产业平稳增长。携手广东温氏,创新“党总支+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项目支撑”模式发展生猪产业扶贫项目,带贫成效显著。目前,项目快速推进中,种猪场建设竣工1个,养殖规模25万头;在建4个,养殖规模87万头。家庭农场建设竣工115户,设计养殖规模22.99万头;已投产101户,年出栏26.8万头,带动农户760户;在建230户,设计养殖49.53万头,可带动贫困户7581户。2018年,全市生猪出栏995.64万头,同比增长3.0%;牛出栏60.31万头,同比增长3.1%;羊出栏263.3万只,同比增长3.6%;家禽出栏2640.71万只,同比增长3.6%。禽蛋产量3.48万吨,同比增长3.3%;蚕茧产量1.24万吨,同比增长2.4%。肉类总产104.97万吨,同比增长3.2%。其中:猪肉产量84.83万吨,同比增长3.1%;牛肉产量8.58万吨,同比增长3.7%;羊肉产量5.39万吨,同比增长3.9%;禽肉产量6.07万吨,同比增长3.3%。完成产值310.86亿元,现价同比增长1.9%。
 
  (六)渔业经济稳中向好。全市始终把保障安全、生态水产品有效供给摆在重要位置,通过拓展宜渔养殖面积、强化技术服务指导、开展高产高效创建和绿色健康养殖模式攻关等措施,不断挖掘渔业生产增长潜力,高效养殖成效显著。市级财政预算100万元用于稻田生态综合种养示范,以点带面推广稻鱼(蟹)共作,全市建立示范面积0.46万亩,带动发展综合种养面积8.6万亩。会泽县探索稻鱼业发展新模式,发展金沙江珍惜土著鱼稻田生态循环系统高效养殖50亩,亩增收2.1万元;麒麟区实施池塘工程化循环水生态养殖,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静水”池塘实现“流水”养鱼。通过测产评估,30亩养殖面积较常规养殖增产15吨,增收13万元。全市一冷一热和特色养殖产量达2.8万吨,全年水产平产量在高起点上实现了新增长。2018年,全市水产品产量15.58万吨,完成产值17.1亿元,现价同比增长7.7%。
 
  (七)特产示范基地建设卓有成效。培育特色高效主导产业,推进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加快培育市级扶贫主导产业,包装重点项目362个、预计投资871亿元,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基地500万亩,积极推进“一县一业”“一村一品”行动,上报省级“一村一品”项目库项目82个,有效促进了全市土地的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2018年新培育龙头企业25个、农民合作社937个、家庭农场239个,预计累计培育农业龙头企业480个,农民合作社4839个、家庭农场2169个,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0.5:1。优势产业链条的不断完善,群众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和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为脱贫摘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八)新产业新业态方兴未艾。近年来曲靖市抓好“互联网+”和休闲农业等农村新业态对农村发展的带动和对农业经济渗透、融合作用,把农村电商和乡村旅游作为培育农村新业态重要工作抓好。一是农村电商方面。曲靖市加强电子商务基础性建设并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和农产品信息中心平台加大对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进行宣传推广,百余种特色产品上线销售。二是乡村旅游方面。曲靖市在产品体系、设施配套、规范管理、品牌培育等方面下功夫,全市已形成休闲养生、观光农业、民俗乡情、自驾露营等多类型乡村休闲产品。一是麒麟水乡千亩荷花暨荷花精品园。目前已完成太空荷花、景观花海种植千余亩、600余个品种的种植。区域内主要包含沿江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麒麟水上飞机观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原色休闲农业体验区三个子项目。其中水上飞机观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于2016年5月入选国家旅游局组织遴选的全国优秀旅游项目名录,是全国747个优秀旅游项目之一;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云南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三年(2016-2018年)行动计划重大建设项目;入选云南省2017年30个重点旅游文化项目名录。二是罗平郑继兰花卉有限公司“七彩花海”基地,截至2018年6月14号,建成400余平方米展厅,花卉种植面积620亩,总投资金额达5000万,玫瑰花200亩,绣球花100亩,马鞭草160亩,格桑花种植面积100亩,百日草60亩。公司计划在2018年下半年投资6000万,新种植花海1000亩,扩大前期花卉品种种植面积以引进新品种进行种植,如蜀葵,锦葵,郁金香,鲁冰花,二月兰,醉蝴蝶,金鱼草等,将于2018年下半年完成全部种植。预计在2019年春季开始对外接待游客,预计每年可新增旅游人数7—10万人、旅游及相关花卉加工产品收入超过1亿元。
 
  (九)农产品品牌开发力度显著提升。全年新增“三品一标”产品104个,预计累计持有有效证书的“三品一标”产品369个。全市累计培育中国驰名商标4个、中国名牌产品1个,云南省著名商标68个、名牌产品13个、名牌农产品10个,曲靖市知名商标72个、曲靖名牌产品9个。其中,万兴隆“云姜”姜粉、“广汇”马铃薯、“佳沃”山地蓝莓、“龙津”灯盏细辛被评为首批云南省10佳名优农产品;曲靖博浩生物被评为云南省2018年绿色食品“10强企业”;宣威市浦记火腿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和云南万兴隆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被评为云南省2018年绿色食品“20佳创新企业”。   
 
  (十)农村改革日惭深入。一是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步推进。全市完成清理土地承包档案87万卷,调查承包农户133万户,确权耕地面积1149万亩,确权承包农户123万户,占家庭承包农户的97.5%。二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全市全面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市县两级均召开了动员会,制定了工作方案,各项工作正紧锣密鼓推进。三是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扩大。坚持依法自愿、用途管制、产权明晰的原则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投入1886万元奖补资金,推动全市新增土地流转37万亩,累计178万亩,占耕地面积15%,居全省第二位。四是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有效增强农民抗拒自然灾害和抵御市场风险的应对能力。全市对22万亩水稻、171万亩玉米开展实施种植业政策性保险,全年获赔件81件,赔款144万元,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
 
  (十一)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2018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394元,增长9.2%。增速与全省持平,比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1.4个百分点,比全国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0.4个百分点。
 
  二、存在问题
 
  乡村产业发展滞后,没有产业发展做支撑,乡村振兴就很难取得大的突破。
 
  (一)农产品转化增值率较低。企业在加工过程中对原材料的综合利用率不高,对深加工中产生的副产品缺乏深层次和多层次的开发利用,没有把副产品转变为饲料或高附加值的产品,从而影响了加工的经济效益和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
 
  (二)产业融合发展层次较浅。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设备陈旧落后,大部分农产品仍然基本上是“从农田到市场”,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低、层次浅,产、加、销衔接不畅,农业产业链短,农业比较效益低。在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附加值上也还有挖掘空间,农业第三产业,包括文化创意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还显不足。
 
  (三)农产品品牌意识淡泊。绝大多数农产品生产加工厂家和经营者没有品牌意识或意识不够,至使产品市场竞争力低,产品价格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融合主体带动能力较弱。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普遍存在着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强的现象,有实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少,部分合作社不具备自我发展能力。曲靖农业“大而不强”,产品“多而不优”,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偏弱,农业产业碎片化。全市拥有龙头企业不少,但实力偏弱,年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农业“小巨人”只有一家,农产品加工依然是农业发展短板。
 
  (五)人才重严短缺。全市当前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人才更是沙里淘金,真正懂得农业经营管理的人才不多。而相对于专业型人才,复合型的农业人才更是“一将难求”,特别是休闲农业的产业链较长,涵盖了一、二、三产业,复合型的经营人才严重缺乏。另外,一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个性彰显不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特色内涵、农耕文化、传统文化、人文历史、民族特色等有待进一步挖掘。严重阻碍了曲靖市特色产业的发展和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六)资金缺口较大。由于曲靖市财政投资少;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等没有发挥应有的支农作用;农业保险规模小,制度落后,险种单一;缺乏农村特点的贷款担保制度等等,导致农村资金流失严重,建设资金严重匮乏。
 
  三、对策与建议
 
  (一)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为产业融合规划好布局。突出特色主导产业,结合曲靖实际,着力打造生猪、马铃薯、肉牛、蔬菜、水果、花卉、中药材和核桃8个市级重点产业,在产业链条延伸、品种优化改良等方面持续用力。进一步推进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区域化、规模化的特色产业,重点发展名特农产品、乡村休闲旅游等特色产业,夯实农民增收的产业基础,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二)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户参与产业融合。发挥龙头企业在三产融合中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导龙头企业向前发展标准化原料基地,并借助基地发展以观光、采摘为主的休闲农业,同时发展流通业和餐饮业,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支持农户、农民合作社以土地经营权、资本、产品等入股龙头企业,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促进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紧密连接,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
 
  (三)培创现代农业精品特色园区,培育产业融合新业态。注重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农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与乡村旅游农业的深度融合,在全市形成以“园区带基地、企业联农户、产业兴乡村”的发展格局。建设一批在全省有较大影响、产业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聚、多功能有机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一批突出一个主导产业、布局集中连片、生产设施先进、产品优质安全的现代农业标准园或生态循环、立体种养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生态园。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功能和杠杆作用,将财政扶持政策与金融、担保、保险等相关政策有机结合,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逐步形成多形态、多层次、多元化的乡村振兴投融资体系,鼓励和支持涉农重点企业或龙头企业上市挂牌、发债、非公开转让股权等方式多渠道融资;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绿色安全和放心。当下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心是最强烈、最突出的,和质量兴农绿色发展有密切关系。一是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主要是健全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收储运销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这些标准体系能与发达国家接轨的、看齐的加快实现内外标准的统一,用标准、规划来引领农产品的优质化。同时还要着力培育和保护农产品的品牌,包括公用的品牌、区域的优势品牌、很多传统优势的品牌,让品牌为农产品担保,通过品牌的建设来真正实现优质优价,产生正向的激励。二是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主要体现在从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入手,深入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要实行有机肥替代化肥的试点已经起步。同时要求推行良好的农业生产规范,加大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强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推广使用降解地膜,减少农田白色污染。还要大规模实施节水工程,开展农业生态突出问题的综合治理等等。实施轮作休耕。三是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监管体制。进一步压实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属地管理的责任,织密织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追溯网络。
 
  (五)强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产业融合提供人才支撑。实施“百千万”农民培训工程(培养百名杰出青年农民,培育千名新型专业农民,培训万名现代农业产业工人),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教育培训“三大体系”,加快设施农业建设,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引导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和退役军人等加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参与返乡创业。
 
  (六)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一是抓住关键解决深度贫困。重点加大对深度贫困村支持力度,着力改善深度贫困村发展条件,增强贫困农户发展能力,解决好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同时对因病致贫的深度贫困户落实健康扶贫政策,降低因病致贫贫困户医疗费用支出,进一步解决大病和慢性病治疗、救助问题,减轻贫困家庭医疗负担。二是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将物质帮扶与精神帮扶结合起来,通过实行扶贫政策;教育转变思想观念,培训提高技能、水平和脱贫的能力;同时通过脱贫的典型及村规民约等方式,引导贫困人口自力更生、自主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