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曲靖市各级各部门高举高原特色农业大旗,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农业产能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着力优化调整种植业结构、畜牧业提质增效、农产品加工及交易,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之路,全力打造“绿色食品牌”,稳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推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进程。全市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高原特色农业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
一、2019年农村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一)农村经济平稳增长,畜牧业比重凸显。
2019年,曲靖市完成农林牧渔业及农业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445.98亿元,增长5.7%,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一产增加值(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6.6%,对GDP的贡献率为9.8%,拉动GDP增长0.94个百分点。其中,农业增加值178.73亿元,增长5.6%;林业增加值13.11亿元,增长1.9%;畜牧业增加值235.19亿元,增长6.1%;渔业增加值11.38亿元,增长7.1%;服务业增加值7.58亿元,增长5.8%。
分季度看,一季度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43.96亿元,增长5.3%;上半年97.8亿元,增长5.4%;1-9月235.74亿元,增长5.8%;全年实现445.98亿元,增长5.7%,全年经济总量呈现平稳增长态势。
从产业结构看,由于今年畜牧业价格的居高不下,五业结构比重畜牧业凸显。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服务业产值比重为:39.15、3.05、53.53、2.78、1.49,农业、林业、渔业及服务业比重比上年下降1.07、0.15、0.09和0.09个百分点,牧业比重比上年增加1.4个百分点。
(二)高原粮仓再上台阶。2019年,全市克服了前期春夏连旱以及草地贪夜蛾为重点的虫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粮食生产喜获丰收,确保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全市粮食播种面积944.55万亩,粮食总产量达319.62万吨,同比增长1.3%、1.6%。粮食亩产338.38公斤,同比增长0.4%。实现产值112.27亿元,现价同比增长18.16%,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为40.2%。
表二 曲靖市2019年粮食生产情况
单位:万亩、万吨
指标名称 | 面积 | 增速(%) | 产量 | 增速(%) |
全年粮食 | 944.55 | 1.3 | 319.62 | 1.6 |
夏收粮食 | 199.79 | 2.5 | 37.65 | 4.5 |
秋收粮食 | 744.76 | 0.9 | 281.97 | 1.3 |
(三)特色经作生产量效齐升。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前提下,围绕市场需求,推进高原特色经作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营销化发展,油菜、蔬菜、水果、中药材等高效特色经作产业快速发展。
1.油菜籽产量平稳增长。2019年全市播种油菜籽121.43万亩,同比增长5.9%;产量19.89万吨,同比增长4.3%。实现产值9.13亿元,现价同比增长11.7%,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为3.3%。
2. 蔬菜产业进一步壮大。2019年,全市各地以促进产销衔接为抓手,突出“时令时鲜”和“绿色生态”,以加快转变蔬菜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蔬菜产业提质增效为主攻方向,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严格质量监管。并结合脱贫攻坚工作,蔬菜产量逐年增加,蔬菜产业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全年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257.05万亩,产量达308.9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1%、4.9%。实现产值68.36亿元,现价同比增长21.8%,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8.4%,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为24.48%。有效促进了全市蔬菜产业提质增效。
3.水果产业稳步提升。2019年,全市各地依据自然资源条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加大果品产业培育力度。优质苹果、山地蓝莓、软籽石榴、夏季草莓、特色黄桃及热区水果等几大优势果品快速发展。通过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精细化管理、品牌化营销,曲靖高端水果产业稳步提升。全年实现全口径水果(园林水果+瓜果类)种植面积45.6万亩,产量30.46万吨,同比增长6.2%、9.3%。实现产值13.35亿元,现价同比增长42.4%,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为4.8%。
4.中药材产业得到优化。近年来,全市各地抢抓机遇,把中药材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加以培育。“高良薏仁米”被认定为地理标志产品,“龙津”牌灯盏细辛被评为云南“十大名药材”,罗平(小黄姜产业)被认定为云南省“一县一业”特色县,沾益区被认定为云南省“中药材产业示范县”,麒麟区、沾益区、罗平县、师宗县和宣威市被认定为“云药之乡”。2019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40.88万亩,产量10.64万吨,同比分别增长5.5%、0.6%。实现产值13.93亿元,现价同比增长45.9%,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为5.0%。
(四)山地牧业效益显著提升。近几年,全市各地围绕把曲靖建成中国一流生猪养殖和肉制品加工中心,坚持适度规模、草畜配套、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和废物资源化利用的原则,以大河乌猪、宣和猪、滇陆猪、罗平黄山羊、会泽火红黑山羊、师宗黑山羊、马龙深沟鸡、云岭牛等地方特色品种资源为基础,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依托实力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畜产品交工交易,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畜牧业大市向畜牧业强市转变。
1.产值持续上升。由于2019年畜禽价格居高不下,全市实现畜牧业产值381.7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5.8%。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比重为53.53%,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曲靖市畜牧业发展脱离了“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养鸡为换盐”的小农经济、小商品经济范畴,成为曲靖农业和农村经济名副其实的重要支柱产业,畜牧业产值依然是农业产值的重中之重。
2.牛羊禽出栏量较上年同期全面升高。全市畜牧业牛羊禽出栏量分别为62.69万头、266.71万只、2718.84万只,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3.9%、1.3%、3.0%。
3.牛羊禽等产品产量呈上升趋势。牛肉产量8.89万吨,同比增长3.6%;羊肉产量5.53万吨,同比增长2.4%;禽肉产量6.25万吨,同比增长2.8%;禽蛋产量3.57万吨,同比增长2.4%;牛奶产量4.86万吨,大幅增长107.4%。
4.生猪产量下降,但效益好于上年。2019年全市生猪存栏、出栏及肉产量分别为597.05万头、872.43万头、74.41万吨,同比分别下降10.1%、12.4%、12.3%。但由于价格居高不下,故效益好于上年,实现产值260.05亿元,现价同比增长24.3%,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6.9%。
(五)渔业产业绿色发展。2019年,全市紧紧围绕绿色生态水产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水生资源养护、渔业安全生产四项重点工作,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渔业效益凸显。全市实现渔业产值19.83亿元,现价同比增长16.0%,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8.1%。
(六)农民收入平稳增长。2019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697元,同比增长10.5%,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跟全省持平,位居全省第10位。
(七) 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2019年全市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923个、累计达5861个,累计建成示范社329个,其中部级示范社16个、省级示范社85个、市级示范社228个;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云南万兴隆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累计达2个,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1个、累计达95个,新增市级龙头企业27个、累计达261个以上。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264.55亿元,完成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1.84:1的目标任务。
(八) 休闲农业示范村镇亮点突出。2019年新认定市级休闲农业示范企业5个,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累计达533个。共有休闲农业市级示范点76个,省级示范点8个,国家级示范点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中国美丽田园2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1个。会泽县待补镇成功申报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九)农机装备水平明显提高。2019年争取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271万元,补贴机具9201台(套)。在省内首先试验示范推广水稻机插秧测深施肥技术,实施麒麟区水稻、沾益区玉米、陆良县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提升了农业机械化水平。2019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05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3%,完成农机作业面积970万亩。
(十) 农村改革稳妥推进。紧紧围绕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两条主线,2019年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面积1195.8万亩,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127.4万份;新增流转土地46.45万亩,累计流转农村土地226.72万亩,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117.15万亩;稳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清产核资1.65万个,占任务数的100%,盘盈资产69.56亿元。同时,对照市委深改办工作要求,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先后制定出台了《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实施意见》、《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实施意见》等5项实施意见。
二、存在问题
总的看,全市农业农村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优的良好态势,为加快曲靖振兴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要看到,当前农业农村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为“四难”和“四个制约”。
“四难”:1.农民持续较快增收难。一是农民经营性收入占大头,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虽然大宗农产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同时生产成本也快速上升,而农业补贴“黄线”约束接近承诺上限,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空间有限。二是农民工工资性收入增长后劲不足。工资性收入本来应该是快速上升的重要增长点,但在经济下行背景下,外出务工人数和工资增速都有所回落,稳定工资性收入增长势头压力很大。城乡间、区域间和农村内部收入不平衡问题突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农民收入持续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和GDP增速的难度很大。
2.农业结构调整难。现在农民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很高,但往往不知道往哪调、怎样调。有的怕找不到市场,担心调啥啥多,啥多啥贱,不敢调、不会调。有的受资金、技术装备等制约,想调也调不动。
3.农业提质增效难。农业提质增效的空间远远大于增产增效的空间,但规模经营不够,深加工不够,原字号多,初字号多,知名品牌少,高附加值的少,很多好东西没卖上好价钱,多变好、贱变贵的空间还有待挖掘。
4.农业基础设施支撑难。农田水利设施支撑能力不强,人努力还要靠天帮忙,雨水农业,缺水的制约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黑土地退化严重,有机质含量和地力下降。这些问题,是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农业经营方式不适应、农业农村发展动能不足的反映,破解这些问题,迫切需要从生产端、供给侧发力,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四个制约”:1.经营体制制约。家庭联产承包后,一家一户的农民势单力薄,在市场竞争中形不成竞争主体,利益流失严重。近几年,虽然大力实施适度规模经营,各种农民专业合作及中介组织不断涌现,但由于二、三产业就业不充分和农民的观念性障碍,使得农民难以摆脱对土地的依赖,土地规模经营进展缓慢,短时期内还无法实现土地大规模流转。
2.效益制约。作为农业大市,农业生产承担着保障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双重任务,但相对而言,农业效益还较低。
3.科技制约。一方面,改革大专院校分配制度以来,农口各基层单位基本没有专业人员进入,导致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后继乏人;另一方面,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对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存在着很大的不适应性,并且随着青壮年和有知识的劳动力逐步向城市和二、三产业转移,这一问题在农村和农业生产中显得越来越突出。
4.自然条件制约。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还一定程度的处于靠天吃饭的状况,风调雨顺的年份收成好,一旦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还是无力抵抗。加之抗旱、防洪、除涝等水利工程和防护林、防雹系统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局部地方干旱、洪涝、风雹等灾害时有发生,这些也都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抵御自然灾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在继续做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粮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的基础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田基本条件,提高粮食生产抗风险的能力。二是进一步加强与气象、水利等有关部门的联系,密切关注各时段气候变化,加强旱情、雨情、灾情、墒情、苗情发展变化和进展情况的跟踪监测,做好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适时发布防灾减灾信息,指导农民科学应对自然灾害,做好防灾减灾应对工作。
(二)加快新技术推广,提高科技到位率。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科技结对、党员帮扶、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方式,加强技术培训和科技进村入户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和技术指导,结合高产创建办好各种示范样板,充分展示新品种新技术的增产增收效果,以点带面,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提高科技到位率和示范效果。
(三)突出绿色发展,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坚守粮食安全不放松,深入开展科技增粮行动,强化粮食产业体系建设,始终把稳定粮食生产作为首要任务,坚守耕地红线,强化基本农田建设,积极发展优质粮,稳定提升耕地质量和高原粮仓产能。全面落实种粮惠农政策,严格执行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落实各级行政首长对本行政区域粮食安全的主体责任,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储备和流通能力建设。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和提高各地重农抓粮、农技人员科技兴粮和农民众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树立生态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强化农业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推行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生产模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五)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延长农业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实现多重复合效益。加快推进以龙头企业、庄园、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为主的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以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为重点,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六)保障农民权益,稳固农民主体地位不动摇。在农业生产中尊重农民经营自主权,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在土地改革中保障农民权益不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