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动态 > 正文

师宗县:六化六统一闯出产业扶贫新天地

2020-08-17 10:28:49   来源:师宗县人民政府门户网   
发展产业是确保贫困户实现持续稳定增收的根本之策。近年来,师宗县紧盯产业扶贫这个重点,大胆创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扶贫公司+党总支领导下的合作社+深度贫困户”精准产业扶持模式,建立平台联建、资源联合、利益联结“三联”工作机制,按照“六化六统一”工作思路,大力提高产业扶贫组织化程度,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覆盖。
统一建立平台,确保产业扶贫实体化
师宗县在总结以往产业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入调研、反复论证,探索采取“扶贫公司+党总支领导下的合作社+深度贫困户”扶持模式,建立平台联建机制,以扶贫公司为运作平台,以合作社为承载主体,通过市场化运作,帮助深度贫困户实施有长期可持续增收的产业项目。成立县乡两级市场化扶贫平台公司。在县级成立1个扶贫投资开发总公司,负责统筹整合资金、招商引资、产业规划、扶贫产业投资等工作;在10个乡(镇、街道)统一成立扶贫投资开发子公司,负责承接县级总公司业务,做好产业选择、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流转等工作。村(社)成立产业扶贫合作社。合作社负责初步把关入社社员名单,做好产业扶贫项目的选择、日常管理等工作。加强多向合作。乡镇扶贫平台公司、合作社(村集体)与当地龙头企业、产业大户签订技术服务、产品购销等协议,在技术指导、市场拓展、管理创新等方面开展有效合作,合力提高产业项目成功率。目前,依托瀚森农业、大勋农业、普瑞生物、温氏畜牧、联想佳沃等37家龙头企业,已搭建110个村级市场化运作平台,有效破解了村集体经济薄弱、贫困群众收入不稳定的难题。
总体而言,该扶持模式具有“精、特、活、稳”的鲜明优势:“精”即严控规模,充分考虑群众的基础条件,紧扣深度贫困户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将资金和项目精准用于重点扶持对象,不盲目提高标准而造成扶贫资金浪费;“特”即更加注重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分散发展为主、集中发展为辅,不搞规模连片、不垒大户、不造盆景;“活”即方式灵活,不求整齐划一,按群众意愿选择地块、确定品种;“稳”即实现了产业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管理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统一整合资金,确保要素保障项目化
为有效保障精准产业扶贫顺利开展,通过认真分析测算,按照“县级统筹、乡镇使用、统一规划、统一分配、统一监管”的原则,加大中央、省、市涉农扶贫资金整合力度,研究出台了《师宗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师宗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师宗县扶贫资金乡级报账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等文件,重点围绕精准扶贫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将涉农扶贫资金全部进行整合,集中投向贫困村、贫困户。同时,积极引导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扶贫产业项目,切实解决了精准扶贫产业资金不足的问题,改变了以往“来什么钱干什么事”的被动发展局面以及“撒胡椒面”的资金使用方式,实现了“钱少事多铺摊子”到“把钱用在刀刃上”的转变。2019年全县累计整合涉农扶贫资金3.4亿元,其中,用于精准扶贫产业发展资金1亿元,为贫困户顺利实现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统一动员入社,确保贫困群众组织化
坚持科学分类、突出扶持重点的原则,根据贫困户致贫原因、劳动力状况、收入来源渠道等情况,将建档立卡贫困户科学划分为一般贫困户、深度贫困户、兜底保障户三类。其中,把栽种烤烟、外出务工等家庭人均收入相对稳定并高于最低生活保障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列为一般贫困户,通过巩固原有扶持措施实现稳定增收;把无发展能力、无劳动能力、因灾因病致贫的五保户、低保户、特困户列为兜底保障户,通过全面落实社会兜底保障政策解决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把自身有一定发展能力,但收入不稳定或达不到最低生活保障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列为深度贫困户,作为精准产业扶贫的重点扶持对象,采取“扶贫公司+党总支领导下的合作社+深度贫困户”模式,实行缩面提标,加大资金安排和项目支持力度,进行重点帮扶、重点攻坚。通过认真分析、认真宣传、认真动员,全县5000余户深度贫困户加入了合作社,有效聚焦了主攻方向,最大限度提高了扶贫资金使用效益,避免了“大水漫灌”、平均用力等问题,改变了以往垒大户、造盆景的产业扶贫方式。
统一产业布局,确保扶贫产业精准化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石漠化、土地资源、气候条件、市场需求等实际,组织农业、林业、畜牧、扶贫等部门和有关专家深入论证分析,并与深度贫困户进行沟通和协商,不搞大连片、不搞一刀切,因地制宜选准周期相对较长、收益相对持续稳定、管养难度较小、风险和投资较小、生态效益较好的林果业作为主要产业项目,有稳定较高收益的养殖项目、其他类产业项目为辅,积极融入“电商+”“旅游+”等新业态,确保产业发展成功率,做到风险可控、收益可持续。坚持“散集结合、长短互补、突出优势、彰显特色”的原则,在雄壁、龙庆等山区乡镇重点扶持发展食用菌、中药材、雪桃等特色产业;在彩云、葵山、竹基、大同、漾月、丹凤等坝区乡镇重点扶持发展蓝莓、黑桃、蔬菜、中药材、肉鸽、生猪等特色产业;在高良、五龙等河谷槽区乡镇重点扶持发展热区水果、优质软米、薏仁、速生商品林等特色产业,实现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产业项目”,形成了相对合理的产业发展布局。目前,全县共扶持深度贫困户发展热区水果、中药材、菌类等特色种植产业2.1万余亩,发展生猪、肉牛、乳鸽等特色养殖产业7700余头(只、对),实现年户均增收8000余元。
统一经营管理,确保产业发展标准化
针对贫困户管护能力弱、科技水平低的实际,全面实施农技推广计划,从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抽调40余名懂专业、善管理的农业科技人才成立10个专家组,定期把脉问诊,及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专业性问题。为加强对产业的经营管理,进一步修改完善合作社章程,把产业的经营管理作为合作社的一项重点工作,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服务的要求,大力提高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促进生产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逐步打造生产、管理、销售一条龙服务,切实解决贫困户管不来、管不了、管不好等问题。同时,严格执行扶贫项目资金申报审批流程,研究出台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对扶贫资金层层审批、层层把关、层层公示,确保扶贫资金用到实处、产生效益。
统一产品销售,确保农户利益最大化
为确保深度贫困户真正受益,建立完善市场利益联结机制,严格遵循公司市场化运作规律,组织乡镇扶贫公司、合作社和入社深度贫困户逐一签订产业扶持三方合作协议,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科学制定产业扶持期年限和收益期年限,合理分配三方产业收益,长短结合、以短养长,有效防范和降低了市场风险,充分调动了村组干部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农户的切身利益。在产业扶持期,深度贫困群众获得土地等资源资产占用费和种养管护劳务费收入,实现入社即有稳定收入。在产业收益期,深度贫困户获得75%左右的产业收益,为实现“两不愁”目标提供强有力支撑;合作社取得5%左右的产业收益,用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扶贫公司取得20%左右的产业收益,逐步回收成本,并不断发展壮大。通过持续扶持,实现深度贫困户、合作社、扶贫公司三方合作共赢,同步提升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质量。
以雄壁镇雄壁社区香菇种植产业扶贫项目就为例:雄壁社区将54户深度贫困户纳入合作社发展香菇种植,按照一户一个大棚的规模,现已建成31个大棚。其中,8个大棚已经产出香菇15吨,企业以协议价统一收购,目前总收入达到12万元。8个大棚预计全年总产量达32吨、收入30万元,除去菌包费12.8万元和人工管理费3.2万元,利润将达到14万元。按比例分红,党总支获得集体经济收入0.7万元,扶贫公司获利2.8万元,深度贫困户获利10.5万元。
目前,全县成立了110个村级合作社,精准扶持深度贫困户5000余户2万余人,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解决了约30%贫困人口的增收难题,形成了“县有总公司、乡有子公司、村有合作社、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扶贫格局,探索出了一条精准产业扶贫新路子,有效推动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