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动态 > 正文

陆良:非遗“家底”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

2024-07-09 09:10:44   来源:陆良县融媒体中心   

近年来,陆良县在积极推进非遗保护传承的同时,不断探索非遗经济价值,将非遗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让非遗成为鲜明的经济符号,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走进马街镇的陶器烧制技艺工作室,陶器烧制传承人赵青松正带领学员进行制泥、手工拉坯、上釉等。陶器烧制技艺历史悠久,工序复杂,工艺考究,每完成一件作品前后需要40多天,为了不让技艺失传,传承人赵青松成立了陆良县柴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积极培养年轻人才,增设就业岗位,逐渐从“单打独斗”发展到团体传承。

赵青松说:“最开始是我一个人在做,然后通过慢慢地发展,现在有9个人,我们希望把这个手艺传承发展下去。”有了新鲜“血液”的加入,如今陶器烧制也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从造型、外表装饰方面加入本地爨文化和现代元素,不断地创新不仅增加文化、艺术价值,更提高了经济价值,也让从业人员看到了增收致富的希望。最先进入团队的员工满飞已经入行八年时间,凭借陶器烧制技艺也实现了增收致富。

满飞说道:“我刚开始来的时候只是学徒,工资并不算很高,但是经过长时间一点一点地累积,现在已经掌握了修坯的精髓,而且现在工资也可以拿到七八千元。”

为扩大陶器的销售市场,赵青松还利用互联网进行销售,形成一个集非遗传承示范、特色产业带动、研发、推广、销售于一体的非遗文化产业链,着力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品牌。一个个形态各异、寓意丰富的陶器作品,在互联网上展现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受海内外消费者的喜爱。赵青松说:“我们之前是采用线下的销售方式,这些年我们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销售。线上销售可以卖到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同时国内的北上广地区也都在销售。通过这种模式我们的销路逐渐打开,因为都是纯手工做的,虽然产量有限,但每年的销售额差不多有200万左右,经常供不应求。”

此外,陆良的另一项非遗小蒲箩编织工艺也在传承人王敖英的带动下,不断发展壮大。由于编织灵活,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一人即可完成,当地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建档立卡户等2000余人参与到编织中,产品远销省外、国外,年产值可达500多万元。

陆良县从保护传承民间手工艺、促进农民增收出发,全面整合资源,挖掘乡村文化人才,培育乡村非遗传承人,让乡村文化能人带动相关非遗产业逐渐发展壮大,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创业和就业,除了陶器烧制、小蒲箩编织这类技艺类非遗外,还有传统音乐、戏剧、书法、医药、民俗等多个门类,截至2024年6月,全县分别获批省、市、县各级人民政府公布的保护名录43项,其中省级8项、市级16项、县级19项,非遗产品年产值6000多万元。陆良县文化馆馆长、县文旅局文化遗产科长保文彬表示:“我们始终坚持非遗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通过培训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让非遗得到传承的同时,我们还采取抱团取暖,共谋发展等措施,将非遗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振兴地方经济。”(方贤  邓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