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区三宝街道五联社区三百户村,作为潇湘水库移民安置区,拥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这里留存着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途经曲靖时留下的红军过楼、红军街、红军标语以及中共地下交通联络站等珍贵革命文物。同时,这里还走出了曲靖籍第一名中共党员金耀曾、第一名女党员伏瑞贞,以及曲靖地区唯一女红军叶琳。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红色资源,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助推器?曲靖市搬迁安置办公室抓住麒麟区创建全省“美丽家园 移民新村” 整县推进示范区的契机,深度挖掘本土红色资源,致力于将三百户村打造成集 “红色旅游 + 移民新村 + 党性教育” 为一体的 “曲靖红色文化第一村”。
擦亮红色印记,提升人居新环境
传承红色文化、发扬革命精神,是建设宜居乡村、留住乡愁记忆的精神动力。市、区搬迁安置办投入移民专项资金 480 万元,同时撬动整合财政、乡村振兴等部门及群众自筹资金800 余万元。会同三宝街道,并聘请市委党校党史专家共同策划,将革命历史遗迹与乡村风貌提升工作有机结合。按照 “轻介入、微改造、精提升” 的建设原则,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的红色文化特色村,有效提升了农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同步完善村庄附属设施,开展绿化、美化、亮化工作。修复部分老房子外墙,绘制兼具知识性、历史性、纪念性的墙体壁画,彰显文明新风尚,扮靓乡村新面貌,让老村焕发出全新的红色魅力。
挖掘红色资源,激活文旅新动能
在红色文化的引领下,三百户村的干部群众充分利用区位和特色优势,大力发展避暑经济和红色经济。例如,打造红色文化主题民宿,将红色文化与住宿相结合;运用当地特色美食,开办红军食堂,让游客在住下来的同时,能够深切感受并体验红色文化。
随着新村建设的推进,许多搬离和外出务工的村民看到商机,纷纷返村创业,自主修缮老房,准备开办民宿和各类经营项目。通过整合周边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旅游线路,将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相结合,发展旅游新业态,进一步拓宽了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绿色旅游、传统民俗文化旅游的融合。如今,到三百户营村 “看茭白田园风光、赏韭菜花海美景、品韭菜花美味、寻红色革命足迹”,已成为各地游客 “打卡” 的热门选择。近两年来,随着“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曲靖市夏季文化惠民活动”和“清凉曲靖”系列活动的开展,近千名游客前来移民新村旅居避暑,为三百户营村带来了避暑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曲靖市委组织部、曲靖师范学院、曲靖市广播电视局等市内外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近125批次12300余人次到五联曲靖市红色文化第一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主题教育,为村集体创收50多万元。目前该村正朝着打造特色红色旅游名村和红色文化特色旅游品牌的目标稳步迈进。
深耕红色沃土,涵养文明新风尚
打响曲靖“红色文化第一村”的红色旅游品牌更需要红色精神的滋养,充分利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以红色文化凝聚乡村奋进力量,用红色文化筑牢乡村治理的文化根基、夯实乡村治理的社会根基,引领红色文化新风尚。将红色文化与乡村生活生产活动全面融合,把红色文化所体现和倡导的价值观、发展观纳入乡村日常生产、教育、文化、娱乐活动中,依托红色旧址与先烈故居,沿着红军街追寻红色足迹打造了红色文化主街区,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先后打造了红军广场、红旗雕塑、红色历史展览馆等红色文化展示地,不断完善村规民约,绘制红色文化主题的墙体文化,让村民们在红色文化熏陶下,在红色精神的激励下,不断增强自身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潜移默化接受红色文化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实现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到文明乡风的渐进培育。
成立红色文化宣传小分队,按照特色鲜明、底蕴厚重、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的原则,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提炼红色文化宣传口号,从老百姓中挖掘红色故事,讲好红色故事,扩大红色文化的宣传推广,提升红色资源的吸引力,使红色资源与绿水青山、民族文化、研学体验、旅游休闲、农副产品等元素深度融合,充分释放红色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让红色旅游持续释放新活力,打响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名片”,增强群众的文化自信,更好地传承革命文化。同时,将深入挖掘和利用好红色资源,对澡堂坡战斗遗址、老虎山烈士陵园和烈士纪念碑软硬配套提质改造,依托与市委党校结对共建优势,常态化开展红色文化宣传宣讲,把革命先烈事迹展示与革命红色精神传承等融为一体,打造爱国主义、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大课堂”,打造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活学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示范基地,打造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基地,弘扬红色文化新风尚。
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新伟力
红色资源是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一方面,要挖掘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开设 “红色课堂”。用身边人、家乡事激励人、教育人。另一方面,要积极宣传红色文化,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挖掘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党性教育的好经验、好做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