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科技赋能“育良种”。投资1.14亿元建成国家级种公牛站和核心育种场,其中种公牛站年产冻精达800万剂。联合中国农科院、云南农业大学等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年供20万剂优质冻精进行杂交改良,改良率达83.9%,惠及72376户养牛户,其中“三类”监测对象1932户,户均降低养殖成本1020元。二是政策撬动“稳产能”。出台“牛八条”政策,整合资金1.47亿元,撬动金融贷款16.2亿元,推进65个肉牛养殖示范村建设,建成百头以上养殖场33个,新增50头以下小规模养牛户3403户,培育10头以下家庭养殖户50598户,带动“三类”监测对象养牛户1830户,户均增收9000元,发放肉牛产业发展奖补资金1500万元。三是提质降本“增效益”。投资0.3亿元建成西南地区首家饲草交易市场和饲草种植收购加工厂,带动7万农户种植饲用燕麦、小黑麦15万亩,青贮玉米10万亩,收储青贮饲料35万吨,燕麦干草9万吨,形成“种养结合、粪污还田”循环养殖体系,降低养殖成本,覆盖“三类”监测对象养牛户1987户,户均增收1200元。四是延链补链“拓市场”。投资1.61亿元建成肉牛交易市场和屠宰加工厂,其中:肉牛交易市场年交易肉牛20万头,新疆、内蒙古、贵州等14个省(区)大量客户到场集中交易,投产运营以来交易132场(次)18.46万头,交易金额突破15亿元;屠宰加工厂年屠宰5万头,加工值达7亿元,加工产品可销往18个县(市、区)。